又逢手足口病高发期 注意预防谨记讲卫生 5—6月又到了手足口病的高发期,由于手足口病早期症状的发热、流口水等与上呼吸道感染类似,不少家长都未能及时意识到这是手足口病,可能会简单当作普通感冒处理,不过这手足口病可没有那么简单哦~ 来自湖北鄂州1岁3个月的肖宝宝就是在两天内迅速发展成“手足口病合并脑炎”。“入院便告病危。”市医疗救治中心感染科主任文丹宁回忆,宝宝5月1日有点发烧,父母在当地诊所进行了退热处理。可次日中午,孩子体温又到了39.7℃,晚上8点转到医救中心来时,患儿已经昏迷不醒,四肢抽搐,双眼上翻,确诊为重症手足口病。更令人揪心的是,核磁共振检查显示,孩子大脑已经受损。 昨天,在住进市医疗救治中心重症监护室半个月后,宝宝体温才恢复正常,脱离生命危险。可因合并脑炎,后期还需做康复训练,宝宝今后是否会出现运动功能障碍、智力缺陷甚至变成“植物人”,目前都还是个未知数。 记者走访武汉同济、市医疗救治中心、省人民、市三医院、市五医院等医院发现,今年手足口病患儿的确多于去年,但目前情况仍属正常波动,并未出现爆发性大流行。医生称,手足口病传染性极强,但也不是家长想象中那么可怕,大部分患儿都能较快恢复。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肠道病毒究竟长什么样子的呢?左侧是电子显微镜下肠道病毒并不起眼。右侧肠道病毒模型在绚丽的外表下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坏分子呀。 ![]() 手足口病从每月的4月开始发病,5月达到高峰。通常见于10岁以下儿童,5岁以下儿童是高发群体。 手足口病有哪些典型症状? 典型的手足口病症状包括:发烧、皮疹、口腔炎三大主要症状,还会伴随咳嗽、鼻涕、呕吐、腹泻等症状。小宝宝不会讲话会表现:口水多、哭闹、不肯吃东西等。 典型的表现现象为下图: ![]() 这个病真的很可怕么? 自从2008年手足口病疫情在我国爆发,这个病才进入我们的视野。但许多家长对这个病还是会有很大的误区。 首先大多数情况下手足口病是一种自愈性疾病,通常可以在7-10天自愈。只有小部分手足口病患儿会伴随神经性并发症,并可能发生心肺功能衰竭。 据临床统计重症手足口病的发病率是:3‰左右。 那手足口病一般是怎么传播的呢? 传播源: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来自于没有特殊症状的手足口病患儿,我们称为病毒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 1、被污染的水、不卫生或变质过期的食物都有可能将细菌不断扩散,引起宝宝感染。 2、通过接触呼吸道飞沫、口腔分泌物,排泄物等。 3、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亦可引起传播。 易感者:5岁以下宝宝容易得病,主要原因是免疫力低下导致的。 什么情况下需要紧急求医呢? 手足口病没有特别的解决办法,缓解该病只能对症处理。 高热持续不退 精神差、烦躁不安、呕吐、抽搐、昏迷 肢体抖动或肢体无力、瘫痪 面色苍白、四肢发凉 呼吸困难、口唇发青 在家如何护理生病的宝宝? 如果宝宝不幸感染上了病毒怎么办呢?妈妈们也别着急,我们可以先从宝宝的三大症状入手: ![]() 平时要怎么预防呢? 一、勤洗手。宝宝在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流动清水和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持续至少20秒;洗完手后应使用独立毛巾擦干。家长们在接触宝宝前、替宝宝更换尿布、处理宝宝的粪便和呼吸道分泌物后,也要洗手。 二、吃熟食。不要吃生冷或半生不熟的食物,确保食物安全、易消化。 三、喝开水。不喝生水,多喝开水,促进新陈代谢。 四、常通风。不仅室内居室要勤开窗通风,而且不要到人员复杂、空气质量较差的公共场所去,避免从空气飞沫中感染病毒。 五、勤消毒。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宝宝的餐饮具、奶瓶每次使用前,应煮沸20分钟或高温消毒;玩具更应该每周清洗;宝宝的尿布、毛巾、衣物、被褥也要经常换洗和晾晒。 六、打疫苗。目前预防手足口病已经有防御疫苗啦~妈妈们带上宝宝接种疫苗就可以多一重保障咯! 目前已知可以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共有20多种,肠道病毒71型容易引发神经系统并发症,是重症手足口病的主要原因。肠道病毒71型(EV71)灭活疫苗是首个针对EV71的全新疫苗,目前推荐的接种对象为6月龄至5岁儿童,基础免疫程序为2剂次,间隔1个月。 除了小孩要勤洗手,大人们也要注意自己的卫生问题哦。妈妈们平时带宝宝外出的时候,尽量去公园郊外等亲近大自然的地方,少到拥挤的公共场合,这样才能减少感染病毒的机会。 (腾讯视频 妈妈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