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亿元投入、上千个站点、10万辆自行车、100万人办卡……曾广受关注的武汉公共自行车项目,打造了“满街都是自行车”的亮丽风景线。然而4年多的时间之后,却陷入“车辆少、租车难”,部分站点瘫痪荒废的地步,“民心工程”成为“闹心工程”。(据4月13日新华社电)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公共事业上采取的多是政府主导模式,但由此引发的效能低下、浪费严重乃至贪污腐败的弊端,也让人对引入市场力量充满期待。因为从理论上讲,这样不但可以解决政府资金不足的问题,促进公共事业的发展,而且市场主体自身也可以实现一定赢利,从而保护市场的积极性,实现市场和公益的双赢。 而公共自行车的遇冷,也让我们看到,在公共产品供给上,由于政府自身效能的问题,存在“政府失灵”的可能;由于市场逐利的倾向,也存在“市场失灵”的可能。正是因为市场存在逐利冲动,这提醒我们,在引入市场力量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市场力量的监管,防止民资重逐利轻服务。 从新闻中看到,为了保证正常运营,武汉城管部门免费批出20多块户外大屏和全部站点广告牌,折算投入约每年5000万元,此外还累计给予约5000万元项目补贴。两年前就有媒体曝光“太多坏车”、“无车可租”,相关情况并未得到改变。 因此,公共事业引入市场力量后,不能只是送上马不去扶一程,更不能当“甩手掌柜”。公共事业引入市场力量也并非“无责一身轻”,而是对公共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