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平安法治荆州建设成效如何,“一感两度”(公众安全感、治安满意度、执法满意度)是检验、评价工作的一把尺子。去年来,全市各级政法部门把提升“一感两度”作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做好政法综治维稳工作的重要载体,锐意履职,积极创新,做了大量深入细致、富有成效的工作。在全省2013年度17个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参加的“一感两度”测评中,荆州市“一感两度”3项指标上升幅度均为全省第一。近期,本报今起报道江陵县综治委、石首市综治委和市公安局提出的工作思路和的具体做法,供交流借鉴。 近年来,江陵县把“一感两度”作为检验政法工作的重要标准,坚持群防群治与专门力量相结合、人防与技防相结合、集中严打整治与日常巡逻管控相结合,全县治安大局总体平稳。2013年,江陵县群众安全感和治安满意度均排名全市第1位,政法机关执法满意度排名全市第4位,三项指标在全省排名比2012年分别上升了24位、30位、34位。 一、确保“三个到位”,合力提升“一感两度” 维护社会稳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协调各方力量,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形成维护社会稳定的整体合力。一是领导重视到位。县委、县政府时刻绷紧稳定工作这根弦,始终把政法综治工作放在全县工作的重要位置来抓,全面落实各级领导“一岗双责”制度,实施“一把手”工程。定期召开县委常委会议、县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全县的“一感两度”提升工作。书记、县长把提升“一感两度”工作拿在手上抓,要求全县各地、各部门强化责任落实,采取得力措施,提升平安幸福指数,塑造江陵良好形象。二是广泛宣传到位。利用各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做到“广播宣传到村、电视宣传到户、短信宣传到人”,动员全社会参与平安建设。一是广播宣传到村。江陵县在“村村通”工程中,增加了平安建设和“一感两度”的内容,做到宣传有声。二是电视宣传到户。江陵县在江陵电视台开办了《金盾110》等警事栏目,释法说理,现场施教,做到宣传有音。三是短信宣传到人。定期向辖区内手机用户发送平安建设宣传短信,提高安全意识,增强防范能力,做到宣传有情。三是经费投入到位。采取项目整合、财政拨款等方式,加大对政法综治工作的投入力度。把政法维稳工作触角前移,科学整合基层资源,完成了县级群众信访服务中心、乡镇综治信访维稳中心、村矛盾纠纷调解室的建设,并实现了规范化、常态化运行。通过积极努力,全县政法机关吃“公粮”,不吃“杂粮”,为政法部门正常开展工作提供了基本保障。 二、治“三堵”管“三重”,有效提升“一感两度” 江陵县主动治理,积极作为,不断加大社会治安突出问题重点整治工作力度,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为全县经济社会建设保驾护航,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方面,持续开展治“三堵”行动。长期以来,以聚众“堵公路、堵机关、堵工地”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群体性事件在江陵呈现多发高发态势,并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一颗“毒瘤”。为了治理“三堵”问题,江陵从2011年开始,采取“组队伍,建机制,强宣传,压事故,严惩处,问责任”等六项举措,强力推进“三堵”问题专项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三年来,江陵没有发生一起“三堵”事件,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人民群众的由衷欢迎。另一方面,加强对重点人员、重点场所和重点沿线的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是社会管理的重点人员,处于“家人没钱管、社会不敢管、部门不好管”的状况。江陵坚持“兜底线”的原则,采取部门联动、分类管控、集中救治、定期回访等方式,实行严格考评结账,并设立财政专款,加强了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特别是易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的救治管理工作。如今,江陵城乡街头没有一名流浪乞讨的精神病人,所有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都得到有效治疗。重点领域、场所安全隐患易发、多发,是安全工作的重点。江陵县不断加强对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网吧、宾馆、KTV和学校周边等重点领域、场所和长江流域、后新线、荆监一级公路等重点沿线的检查和整治力度,推进隐患排查治理和专项整治经常化、制度化,进一步加强各类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及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并建立排查整治的长效机制。完善重特大事故应急预案,强化演练和实施,提高保障安全应急能力。多年来,江陵没有发生一起有重大影响的群死群伤安全事故。 三、建“三队”织“三网”,全面提升“一感两度” 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不断加强综合治理,完善防控体系,加大治安防范力度,最大限度地压减刑事发案,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一方面,组建三支队伍。一是治安巡警队。坚持把巡逻防控作为辖区平安建设的主要抓手,最大限度屯警街面,采取车巡与步巡相结合的方式,持续开展24小时全天候巡逻防范,加大对人员密集区域、重点单位、要害部位的巡控力度,强化对可疑人员和可疑车辆的盘查、检查,消除治安隐患和管理盲区。2013年,江陵城区“两抢一盗”案件同比下降25.9%,全县发生命案1起,同比下降50%,且实现命案必破。二是季节性义务巡逻队。由治保会组织的群防群治力量在辖区民警的指导下,组织村(居)民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的同时,在辖区开展巡逻工作,全力压缩违法犯罪空间。三是内保队。在内部单位以贯彻落实《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为主旨,指导、监督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等开展治安防范工作;在居民小区充分发挥物业安保组织作用。另一方面,织密“三张网络”。一是完善和扩展“天网”工程。以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建设、高效能运转,在全市率先完成视频监控系统“天网”工程建设。目前,全县已建成视频监控A类探头326个,B类探头3409个,高清治安卡口8个,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县重点场所的视频“监控网”。二是构筑“地网”工程。创新“网格化”管理,实施“网格化”巡逻模式,将治安巡逻延伸到群防群治组织,按巡逻必到的“点、线、面”把所有的防控力量全部摆到街面、摆到重点时段、地段,形成环城、环县治安“封堵圈”,在社会面上构筑起预防、控制违法犯罪的“地网”。三是充分发挥“人情网”作用。农村社会就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织起了一张无形的“人情网”。对有些纠纷,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也许用人情化的方式能更好地解决。江陵县政法机关灵活运用“人情网”,牢固树立“稳定是第一责任”的理念,坚持抓早抓小,重点突出“案结事了”、重点人稳控在当地、依法处置突发事件,坚持小事就地化解、难事集中化解、大事想法控好,确保了全县社会政治和谐稳定,实现了全国全省“两会”期间零非访的目标。2013年全年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952件,调处成功1949件,调解率达100%,调处成功率达99%以上,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