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江陵网 门户 新闻 荆楚资讯 查看内容

同事和家人眼中的“造福书记”

2014-4-18 10:57| 发布者: 论坛管理| 查看: 815| 评论: 0|来自: 楚天都市报

摘要: “家林书记不但是全镇党员干部的领头雁,更是一个讲工作技巧、为人有温度的土家男儿。”百福司镇镇长宋道桥说。
    “向书记为群众解决问题,再琐碎,再劳累,他都不会叫一声烦叫一声累” 

    在百姓眼中,来凤县百福司镇党委书记向家林是为群众办实事的“造福书记”。
    在同事和家人眼中,向家林的形象又是怎样的呢?

    “家林书记不但是全镇党员干部的领头雁,更是一个讲工作技巧、为人有温度的土家男儿。”百福司镇镇长宋道桥说。
    在家人眼里,向家林是一个工作狂。“如果他连续在家住上两天,那简直是奇迹!这个家更像是他的旅馆。”他的妻子刘珂玲昨日这样描述。

    “为群众解决问题,再琐碎,再劳累,他都不会叫烦叫累”

    4月2日,清早上班之前,还没到办公室,向家林的手机就一直在响,许多人打来电话找他办事。
    门一打开,等在附近的群众就开始登门求助,涉及的问题包括住房问题、车站建设、征地拆迁、邻里纠纷……办公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向家林一边给大家泡茶,一边耐心地倾听。

    居民戴强(化名)第七次上门找向家林办事,因为他和邻居的纠纷一直没能完全解决。

    戴强在镇上居住,常年在沿海打工,去年农历年底他回家后吃惊地发现,邻居家正在建房,把他家厨房门前一米多宽的过道都占了,还把他屋顶的一角砸掉了。而且,受邻居家新建房屋的遮挡,戴强的家里采光严重不足,白天如同黑夜。

    双方协调未果,戴强和邻居差点动手。得知此事,向家林把当事双方叫拢,在戴强家里商量解决办法。经过几次调解,双方达成初步意向,邻居周某购买戴强的房屋,戴强另找地方建房,所产生的费用,政府帮忙解决一部分,周某和戴强按约定分摊剩余部分。

    此后,双方又因为一些琐事纠纷,一直不能签署协议。小戴第七次找向家林,询问建房误工费如何解决。向家林苦口婆心地给戴强做工作,希望彼此各让一步,争取早日把事情解决。

    经过耐心的劝解、沟通,最终戴强答应当日下午与周某签协议。
    送走戴强后,向家林又解决了几个问题,随后来到百福司中心小学,检查学校安全管理情况。中午吃完饭,他又赶赴镇卫生院,了解计生服务站和卫生院合并后的工作开展情况。

    卫生院里,向家林的手机又响了,是该镇综治维稳中心打来的电话。原来,戴强和周某都要求,如果向家林到场见证,他们才会签订协议。
    一位干部说:“双方都商量好了,签协议为什么还要书记到场呢?书记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做。”

    向家林却不这样看,他说,“我们认为是小事,有时候对当事群众来说是天大的事。”他从卫生院匆匆赶往综治维稳中心,看着戴强和周某签了协议。
    “向书记为群众解决问题,再琐碎,再劳累,他都不会叫一声烦叫一声累”,在百福司镇工作多年的干部徐明权说。

    “他不但是领头雁,更是一个讲工作技巧、为人有温度的土家男儿”

    徐明权清晰地记得,向家林来百福司上任的第一天,就让他吃了一惊。

    那是2012年12月9日,向家林上任首日,徐明权和干部们都准备迎接。一般来说,新书记到了之后,会和干部们见面,开会了解情况。
    但是这天上午,向家林没有到办公室来。过了好半天,徐明权才得到消息,说向家林直接到街上去找老百姓“聊天”去了。原来,他径直去走街串巷了解情况,打听居民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随后一周,向家林都在街上调研,向居民征求意见。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向家林和镇里干部一起,把环境整治、公共设施建设等多项急需解决的问题拿上了案头,做好了规划。“后来百福司镇发生的巨大变化,源于这样的细致调研、规划。”百福司镇副镇长张小燕说。

    整治旧司集镇街道时,由于要影响商铺经营,沿街居民抵触情绪大、工程难以进行。面对棘手难题,乡里成立整治专班,他带头走访临街经营户。
    老上访户张林生将几车砖头堆在街面上,占了半边街,是最难缠的“钉子户”。向家林两次晚上登门找他谈心,和他拉家常、讲政策,用真情打动了他。第三天,张林生自动把砖头搬开,扫清了障碍。

    今年2月底的一天,老上访户王成(化名)走进镇政府大门,说是来找向家林。工作人员不知道他这回要提什么要求,只能如实相告,说向家林不在,有问题可以找其他干部反映。不料,王成的话让他们颇感意外:“我这次不是来找向书记解决问题,我专门来看看他,听说他病了。”

    “家林书记不但是全镇党员干部的领头雁,更是一个讲工作技巧、为人有温度的土家男儿。”百福司镇镇长宋道桥说。

    “家林病得那么厉害,还不顾身体忘我工作,我们悄悄为他哭过”

    去年底,为配合百福司集镇建设,工程部门需要占用镇政府大楼和宿舍。向家林带头搬出去,住到了邻近的漫水镇的父母家中。74岁的老父亲向锦六说,要不是这样,向家林经常是过家门而不入的。

    昨日清晨7时,群山中的来凤县漫水镇刚刚醒来,街上尚未热闹起来。夜宿父母家的向家林已经起床,因为怕惊醒老人,他蹑手蹑脚去洗漱,镜子中的他,因为放化疗的缘故,头发有些稀疏,脸色发暗。

    向家林顾不上自己面容的变化,他迅速洗漱完毕,轻轻开门,准备出去上班。“你又不吃早饭?”75岁的老母亲彭兰翠关心地问。

    因为经常看到儿子不吃早餐就匆匆去上班,彭兰翠和老伴向锦六很心疼,最后二老给儿子下了道死命令:每天都必须在家吃早餐。
    见母亲过问,向家林只能停住脚步。一碗稀饭,就着油条和咸菜,匆匆吃完。20分钟后,他打开了办公室的门,此时还不到8点。

    看着儿子出门,腿脚不便的彭兰翠老人总是站在门口一望好半天,才回来坐下休息。“得知家林病了,我们哪个不心疼,他才四十出头啊……”说着说着,老人就泣不成声了。

    她说,看着儿子病得那么厉害,还不顾身体忘我工作,她和老伴都悄悄哭过。

    “我似乎想不起,结婚20年来,家林什么时候连续在家呆过两天”

    结婚已经20年,妻子刘珂玲却似乎想不起,丈夫向家林什么时候连续在家呆过两天。

    在妻子眼里,向家林绝对是个合格的干部,是一个工作狂,但他不是一个称职的丈夫,也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因为“他从来没陪我逛过街,他把这个家当成了旅馆”,“他陪儿子的时间不多”。

    但刘珂玲又理解丈夫,一直默默地支持他的工作。向家林家在县城,但他在县城上班的时候很少,而刘珂玲一直在县城工作,夫妻俩聚少离多。“要他连续在家里住上两天,那简直是奇迹。”刘珂玲说。

    昨日,向家林的儿子、在武汉纺织大学读大二的向鹏告诉记者,他只希望父亲健健康康,“我希望他少做点工作,多注意一下身体。但他做不到。”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