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毕业后两年没见,初次联系就是邀请参加婚礼,甚至提供了银行账号,表示“人不到礼要到”。近日,合肥市民孙先生遇到这“难受”的事。五一将至,市民纷纷反映,接连而至的婚礼和“份子钱”,让人吃不消。(4月27日《安徽商报》) 古语有云:“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用适当的礼物表达情意,是中国人的一种美德。然而,时至今日,如果遇到喜事缺少礼金,或是“礼轻”了些,只怕会招致风言风语。因为朋友身在千里之外,无法当面奉上礼金,就发来“礼金账号”,这一做法让人颇感无语。“礼金账号”表面上是叙友谊、讨彩头,其真实意图却是人人皆知。当下,人情消费之风愈演愈烈,在原本婚丧嫁娶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百日宴、周岁宴、寿辰宴、升迁宴、开业宴、升学宴等。对不少人来说,日益加码的“人情消费”,就像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这就不免让人感慨,当古人推崇的“情意”逐渐演变成以金钱为基础、用钞票来衡量,其堆砌起来的友谊将是何其脆弱? 在很多人看来,中国是人情社会,讲究礼尚往来,送出去的红包总有收回来的时候,最终会达到收支平衡。殊不知,许多礼金都用在了吃吃喝喝、迎来送往上,既浪费金钱,又浪费时间。人们把礼金多少看成情意轻重的象征,其实是所谓的“面子文化”在做怪。而真正的情意,则是在日积月累中,通过时间检验出来的真情厚谊,这又岂是礼金拼凑的虚假人情所能比拟的呢?“人情来往知多少,请柬数不了。而今日盛应酬风,钞票不堪回首口袋中。亲朋友情应犹在,只是规模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杯杯酒水肚中流。”这则流传于网上的段子,真实而又恰当地折射出时下沉重的“人情消费”现象。显而易见,这一现象与当前提倡勤俭节约格格不入,与当代的精神文明背道而驰,也需要大家共同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