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著名职业经理人唐骏发表了一封写给700万大学毕业生的信,其中谈到:“在中国,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或许都离不开‘关系’两个字。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也经常通过熟人关系介绍到相关企事业单位工作。这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就业方式,因为这种‘关系’就是你独有的资源。”(5月26日《中国经济周刊》) 唐骏这封励志信的主题是,起点低不可怕,可其中一段谈如何充分利用资源就业,却被一些网站概括为“找工作离不开关系”,如此一来,一封平常的信瞬间博人眼球。虽然如此解读可能有违唐骏本意,但把搬不上台面的潜规则说得冠冕堂皇,其实也是给大学生就业添堵。 每到就业季,总有人会重弹“出身论”的老调,渲染拼搏不如拼爹、能力不如关系。笔者求职时,这样的声音就听得不少,一度觉得世道如此、前路迷茫。这种焦虑情绪甚至还传染了整个家庭,连我一辈子都不愿求人的爷爷都拉下老脸帮我想门路。可是这些所谓的关系都没有派上用场,最终还是靠自己老老实实参加用人单位组织的考试,找到了工作。而我一位出身农家的大学室友,虽然找工作一波三折,但几年来,凭着自身努力,也兜兜转转从私企跳到国企,最近又跳到唐骏所说的这种好单位,这些都让我相信,起点低不要紧,努力总有回报。 不过尴尬的是,每次有人问我学新闻怎么找工作,我如实回答后,总有人一脸不信,认为暗地有门路。坦白说,社会确实有“职二代”现象,“拼爹”就业被曝光的例子也不少,但相比700万就业大军,这个比例显然不会占主流。而一些负面消极的言论,却很容易打击年轻人展翅的信心,乱了求职的心情,甚至面对一些短暂的挫折,早早丧失斗志。 坚信奋斗改变命运的俞敏洪曾说,“如果总认为别人抓住机会,是因为他有什么社会关系,是因为世道太黑暗,那么我这辈子肯定不可能坐在这里。”显然他的经历也是对关系论的最好驳斥。 对求职者来说,应少一点“社会如此”的泄气,多一些自我励志的打气;对社会来说,关系论的泛滥,至少说明,眼下在一些领域,依然存在就业“近亲繁殖”的土壤,在规范招聘程序、消除就业歧视上仍大有可为。应该说,能否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没有必然的成功因素,但社会需要给毕业生一个公允竞争的出发点,给毕业生以信心,才能“万类霜天竞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