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作者斯波质疑4名博士担任主编、副主编所出的《麻辣食品生产工艺与配方》一书,全书18.5万字,有13万字照抄他所著的《麻辣风味食品调味技术与配方》一书,该书一主编刘骞回应表示,编书过程中,借鉴内容较多,但无关抄袭和学术腐败。(5月27日《成都商报》) 因涉嫌抄袭而起的著作权纠纷,在出版业从来不是新鲜事,许多名家名作畅销书,都曾深陷抄袭泥潭。眼下这桩就非常典型:“编书者避谈抄袭,只说是借鉴的度没把握好,因为编书之际很忙,安排了学生来做,难免有疏忽。说来说去,都离不开一句:“编书就是这样的!” 所谓的“这样”是怎样呢?据报道中当事人所述,便是不为传播知识,只是混个职称名头;署名的一群人,干活的是他们的学生;哪怕把别人的书直接扫描来用都不要紧,只要标上出处就行……更令人忧心的是,在许多“编书人”眼中,这些举动还够不上“学术腐败”的门槛,也不应小题大做的诉诸法律,只是种理应得到认可的正常现象。 是啊,读书人的事情,能叫抄吗?说“汇编”、“借用”,听上去是不是斯文许多?当“天下文章一大抄”失去了反讽意味,而变成谋求名利的堂皇借口。作为普通阅读者的我们,大概就能明白,当下的图书市场为何混乱芜杂、精品匮乏。 著书立说固然难能可贵,汇编纂修亦更应去芜存菁,司马迁呕心沥血十三年,方才编著《史记》,纪晓岚穷毕生精力,率360位一流学士,方成《四库全书》,真的是读书人,就别让铜臭污染了墨香,别用“借鉴”之举毁了“编书”二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