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21-10-13 16:10 |
---|
签到天数: 405 天 [LV.9]大名鼎鼎
小编
 
- 积分
- 238949
|
水乡小镇回忆:郝穴工农兵老照相馆,你去过吗?往事,被光阴慢慢凋落,记忆,被岁月慢慢风干。因此,喜欢写作的人,总是笔触往事,延续记忆,把时代的变迁娓娓道来,真实地呈现给读者,让我们一起微微渗悟,品尝岁月的味道。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郝穴饮食公司开设了第一家照相馆。因为旁边有一家工农餐馆,所以,起名叫工农兵照相馆,其地点在东风街(群贤楼西边左拐弯处对面)。在当年有了这家照相馆,的确是小镇上的一件大喜事,听说照相师傅还是从荆州请来的,人们都感到很稀奇。那些日子,照相馆好不热闹,真是门庭若市;但不是为了去照相,而大多数人是想看看这位城里人的风采。
他姓陈名厚帧,身高约1.76米,年龄在40岁左右,国字脸且儒雅,鼻梁上架着一幅黑框边的近视眼镜,说着一口流利的荆沙话,竟有学者的风度。他很有亲和力,待人接物亦彬彬有礼。无论是在照相馆,还是在大街上,人们都会亲切地叫他陈老师。所以,这位备受尊重的陈老师,给老郝穴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孩提时代的我们,知道照一张相片只要贰角多钱,但想进照相馆照相是一种“奢望”。在我8岁的时候,大我一岁的表哥放了暑假,我的家家(外婆)从监利程集带他来郝穴玩,家母看到侄子来了特别高兴,安排我的大姐带他去照相馆拍一张相片作纪念,我知道了并吵着一同前去。
走进照相馆,却被一架木质三只脚的照相机所吸引,大约有人把高,我围着这个“庞然大物”东看看、西瞧瞧.....突然听到大姐说,“陈老师,请郎噶(您)跟我表弟拍一张照片吧。”话音即落,我沮丧的站在一角,被陈老师发现后,好像跟我大姐嘀咕了几句什么?耳畔传来陈老师的声音:“快过来,跟你们照一张合影吧!”不由让我破涕为笑。
当陈老师掀开相机上一块内红外黑的遮光布,把头钻进去瞄了一回儿,再把头探出来伸着手:“你们的头靠拢一点,看着镜头笑一个!”只见他手中的橡皮球一捏便说,“可以了,这张相片不错,跟你们在照片上写‘哥俩好’三个字吧。”从此,陈老师就成为了我心中的偶像。
陈老师的照相技术既远近闻名,且口碑尚好。据老人们讲,只要进了照相馆,哪怕是照一张半寸的相片,他一样是那么地热情,都要为客户拍好每一张照片。有时在夏天或冬天,经常看到他扛起这么大的相架,上门到工厂和学校拍照;记得小学毕业合影照片,都是陈老师拍的。
他在照每一张相时,积极为顾客当好参谋。若是有人来照相,待问明其由后,他都仔细周到地为顾客建议,照多少寸的相片划算,或适合照全身的,或半身的相片,总是让来照相的人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于六十年代初,他在郝穴收了第一个徒弟,名叫冯金凤,家住樊家巷,和我是老街坊。可称是郝穴小镇上的大美人,她的长相俊美,皮肤白皙,不胖亦不瘦,抿嘴一笑会露出一对酒窝。自金风姐在照相馆当上了学徒工,她如鱼得水的投入工作,很快进入了角色。因聪明好学,没干多久,掌握了一定技术,在工作中游刃有余。
陈老师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为有这样的徒弟感到骄傲。难怪陈老师见人就说,逢人就夸,“冯金凤是我的得意门生,以后这家照相馆的掌柜人非她莫属。正如所言,陈老师慢慢地放手,最后让金风大姐挑起了照相馆的大梁,后来也收了几个爱徒,一直干到她退休。
记得在文革期间的一天,郝穴关庙桥上非常热闹(即:红卫桥,俗称:大桥口),熙熙攘攘,人头攒动。那时年龄尚小的我,也跑过去凑热闹,看见桥上拉着“打倒郝穴冯金凤这个臭妖精”的横幅,下面摆满了她大大小小的美照,真的光彩照人。有黑白的,也有着了色的,她人本来就标致,有一张明星的脸。按如今的话说,都是一些艺术照,吸引诸多老百姓蜂拥桥头。
有些人在那跟着“洋人”(即:江陵土话)造反,有的品头,有的论足。后来才知道,是造反派们在“破四旧”的活动中,将她拉出来做“箭靶子”,严厉批判她追求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并当众烧毁了这些“示众”照片。
这些照片张张是精品,可和明星剧照媲美。真可惜,在“破四旧、立新风”中,被无情的火付之一炬。其实,挂在照相馆的这些相片,是陈老师精心创意,专门拍摄的橱窗照。殊不知,照相馆的橱窗里,哪能不放几张漂亮的照片?这也是招徕照相生意的一种经营手段。
几十年过去了,郝穴工农兵照相馆,早已成为我们这代人的记忆。抚今追昔,照相不再是“奢望”。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腾飞,真乃是今非昔比,人人都买得起相机,人手一部手机,抓拍美好生活的瞬间;家家墙上挂有艺术照,装点宜家宜室的温馨。(袁丹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