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来我们村里干什么,我们又不是没有书记……”这是一年前,夏海波刚来赵家岭村时常常听到的一句话。一年后,在对包村干部的年终评议上,村民却争相称赞:夏老师为我们办了不少实事,明年还要他来包我们村! 夏海波是江陵县卫生局机关下派到普济镇赵家岭村的一名包村干部。一年来,他组织村民疏通沟渠,解决了晴旱雨涝问题;他走村入户,为困难群众办低保、送温暖;为平整土地、硬化沟渠,他四处奔走,跑项目、争资金……村民们态度上的转变正源于他扎根农村、服务群众的点点滴滴。 “岗位在村、重在服务、责在连心”。县委常委、组织部长肖业辉说,江陵县推行的“三在”机制就是一根指挥棒,让乡镇干部下沉到农村,然而“岗位在村”仅仅是第一步。干部与群众联系紧不紧,受不受欢迎,归根结底还在于干部的服务工作做得好不好,是否能真正为群众排忧解难。 干部下乡做什么?江陵县明确:各包村乡镇干部要做到“五个帮助”,即帮助宣传落实惠民政策、帮助制定村级发展计划、帮助推进民生项目建设、帮助实施社会综合管理、帮助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争做“帮办秘书。” 金场村一直是江陵县的一个难点村,村组干部力量弱,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尤其是频发的水患严重制约了该村的生产生活。“我们村就是个‘水袋子’,每年五六月份都会淹。去年插秧季节干旱无水,到了收割季节又遭遇大雨,只能眼巴巴地望着成熟的谷子泡了汤。”该村村委书记赵传高说。 去年初,马家寨乡组织委员祝雨晴作为包村干部下到金场村。7 月的一天,一场大雨淹没了金灿灿的谷子,看到村民们焦虑的眼神,他做了一个决定:帮助村民建起盼了多年的排灌站。 资金从哪里来?这是横在祝雨晴面前的一道坎。 为此,祝雨晴积极向上级反映情况,最终争取到12 万元项目资金。然而,排灌站的建设费用在16 万左右,还有几万元的资金缺口只能自己想办法。祝雨晴召集来村里的村民,争取他们的支持与理解,最终凑齐了工程款。 目前,排灌站主体工程已经完工。“今年,我们再也不会遭遇水患了,祝委员为我们办了件大实事!”看着即将修好的排灌站,村民们笑容满面。 “以前是有任务才下来,包村以后,我们是主动为群众服务。”祝雨晴说,乡镇干部包村,就是要为村民做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 马家寨乡党委书记魏平说,“三在”工作机制推动下,乡镇干部有了全新的角色定位,岗位责任也更加清晰,逐步实现了由坐镇指挥向进村入户的转变,由发号施令向问计于民的转变。 陈克谟是普济镇政府的一名老同志,推行“三在”机制后,他由衷地发出感慨:“原来的蜻蜓点水行不通了,现在的干部包村,小到矛盾调解,大到发展经济,事无巨细,责任绑定,一包到底。” 作为派驻到金马村草根中药合作社的党建指导员,陈克谟带领合作社社员远赴安徽、河北跑市场、钻业务、学技术,深入细致地做群众工作,加快土地流转,扶持草根中药材合作社发展壮大。不到一年时间,草根中药材合作社药材种植面积由10亩扩大到150 亩。 “现在,乡镇干部工作在村,评议在村,这就要求我们将农村工作做实、做细。”陈克谟说,农村工作做的好不好,群众心里都有一杆秤。 “三在”工作机制在增加乡镇干部工作压力的同时,也催生了干部的工作动力,倒逼干部提高服务群众的本领,着力解决了“面对群众,服务不了群众”的问题。 现在,在江陵县,为农户跑市场、钻业务、学技术的干部越来越多,在包村干部的引领和推动下,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今年以来,全县新成立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达58 家,增长30.7%,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预计年收入户平增收2 万元以上。 在解决群众饮水难、行路难、看病难等问题上,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实事逐一得到落实。一年来,10 个村级卫生室完成标准化改造建设,4 条县乡级道路和6 座危桥升级改造完毕,涉及4.9 万人的安全饮水工程即将完工,20 家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投入使用。 一些乡镇干部深有体会地说,“过去是群众有事找干部,现在是干部主动服务群众,干群就像走亲戚。”不少群众由衷称赞:“党的好传统、好作风回来了!” 记者思考: “五个帮助”进一步明确了乡镇干部的角色定位,乡镇干部不是管理者、控制者,而是服务者。“三在”工作机制不仅使乡镇干部下沉到农村,找准了工作岗位,更让他们弄清了自身的岗位职能。目前,不少乡镇干部逐渐实现了由坐镇指挥到进村入户的转变、由发号施令到问计于民的转变,解决了“面对群众,服务不了群众”的问题,基层农村工作得到了更好落实。江陵县的这一经验,也为全市乡镇干部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基层群众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探索出了路子。(荆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