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江陵网 门户 新闻 荆楚资讯 查看内容

关系处理得好 邻居就是块宝

2014-4-26 09:38| 发布者: 论坛管理| 查看: 668| 评论: 0|来自: 楚天都市报

摘要: 有人和邻居亲如一家,有人的邻里交往止步于点头微笑,也有人住了多年不知隔壁是谁,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现今的邻里关系?昨日,《别让邻居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报道见报后,读者纷纷打来电话,发表观点,讲述自己和邻居 ...
读者打来电话讲述邻里故事 学者热议主题发表各自观点 

    有人和邻居亲如一家,有人的邻里交往止步于点头微笑,也有人住了多年不知隔壁是谁,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现今的邻里关系?昨日,《别让邻居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报道见报后,读者纷纷打来电话,发表观点,讲述自己和邻居之间的故事。
    他们当中,大部分讲述了自己身边的好邻居,希望借此机会感谢他们的悉心关照;也有人对记者诉说了与街坊不熟悉引发的麻烦和遇到的尴尬。一位读者两次打来电话表达自己的观点:关系处理好,邻居是块宝。邻里友善互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代代相传。

    【邻居好赛个宝】

    老太摔伤骨折
    邻居请来母亲贴身照顾

    家住百步亭花园温馨苑的朱婆婆昨日一大早打来电话。她看了本报的报道后,非常想借机感谢左邻右舍对她的帮助。
    今年76岁的朱婆婆是江苏人,说着一口吴侬软语。三年前,朱婆婆的老伴去世,她谢绝了女儿把她接到身边照料的提议,开始独居生活。没多久,朱婆婆在家中摔伤骨折,出院后生活不能自理,女儿工作又忙。住在对面的丁女士得知后,干脆把自己的母亲请来照顾她。白天,朱婆婆在丁女士家搭伙吃饭,晚上,丁女士的母亲则陪朱婆婆回家休息。直到一个月后,朱婆婆全部康复。
    今年1月,朱婆婆一只眼睛做了白内障手术,丁女士又请她到家里来搭伙。朱婆婆不好意思,对方安慰她“添双筷子而已”。“有时候丁丁(朱婆婆对丁女士的称呼)太忙,中午赶不回来,还专门嘱咐我,弄点面条对付一下,晚上一定回来。”
    朱婆婆很感慨,她在这里住了12年,楼上楼下都很好,“我住院时,一个老太太就帮我拿了一个月的报纸。”

    楼上高龄独居
    楼下住户坚持十年送早餐

    63岁的张慧君是江汉区民权街打铜社区的居民。她十几年前搬到这里时,楼上就住着胡婆婆,老伴已去世,膝下无子女。以往,胡婆婆经常下楼活动,张慧君特意搬把凳子在门口,让老人爬到二楼的时候喘口气。10年前,老人生病,“听说当时老人摔倒在地上,躺了几个小时,听着蛮心酸。”张慧君从那日起,每天要去老人家敲门。得知老人家属请了钟点工,但只负责午餐和晚餐,张慧君每天换着花样送早餐上楼。老人喜欢的生煎包店搬了家,她还特意找到新店去买。
    去年底,胡婆婆家属念着老人80多岁独居,将老人送往福利院。张慧君夜里想起胡婆婆会睡不着觉,接到老人家属的电话,得知老人过得好后,心里才宽慰下来。

    两位爸爸相识
    帮忙接送孩子省心又放心

    雷先生2010年搬入东西湖区沿海丽水佳园,在电梯里常常碰见邱先生,但两人没有打过招呼。
    2012年9月,雷先生女儿就读的学校要求学生上晚自习,雷先生便每晚将饭菜送去学校。一次,他注意到,邱先生也在校门外提着饭盒,两人相视一笑,雷先生主动上前询问,“你孩子也在这读书?”
    原来,邱先生的女儿与雷先生的女儿同年级却不同班,两位爸爸聊起孩子教育,成为不错的朋友。从此,谁家有事接不了孩子,便请对方代劳,“节省时间、精力,也放心”。
    如今,邱先生的女儿就读于十二中,雷先生的女儿在十九中读书,得知小邱搭乘地铁上下学后,雷先生开车送女儿上学时,也会将小邱顺路带到金银潭地铁站。他说,“邻里相识需要一个契机,很庆幸,我们因为孩子而结缘”。

    【邻居疏麻烦多】

    没有及时沟通
    淹了楼下仓库

    家住武昌花堤街的居民叶女士这几天肠子都悔青了。因为懒得下楼与邻居沟通,她家有堵塞隐患的下水管道漏水,造成楼下被淹。
    叶女士家住二楼,她说,自家厨房的下水管道时有堵塞,维修师傅告诉她,可能是弯管老化所致,但这个弯管在一楼的室内,如要维修必须找一楼邻居。因为和楼下的住户不熟,叶女士想,反正问题并不严重,自己平时把水开小一点算了。
    本月17日上午,小区管道维修停水,叶女士开着水龙头等自来水。半个小时后,她外出办事忘了关闭水龙头。结果,回到家时,不仅自家淹了,还将楼下邻居的仓库弄成了“水库”。如今双方不得不为赔偿事宜反复协商。“我头都大了,如果当初及时与楼下沟通,事情就不会这么麻烦了。”叶女士说。

    网上找来老师
    竟是楼上邻居

    “这该是说真巧?还是在讽刺我不识邻居呢?”昨日,杨女士打进电话讲了一个巧遇的故事。
    杨女士一家住在中北路岳家嘴,不久前,儿子想学一门乐器。杨女士于是上网寻找口碑好的乐器老师,查了很多资料,问了很多熟人,最后选定了一个评价不错的老师。她打去电话咨询,希望老师能上门教学。
    这名老师的教学点设在街道口,他询问杨女士的地址。杨女士报出了小区的名字,老师很惊喜:“这么巧,我也住那里,你住几栋啊?”“23栋。”“不会吧,我也是啊!”细问之下,原来这位老师就住在杨女士家楼上。杨女士住1楼,老师住在2楼。
    有了楼上邻居的就近指导,儿子的学习进展不错。杨女士很感概:“要是我和邻居接触多,早些认识就不会这么辗转折腾了。”

    【读者观点】

    正方 街坊之间互助贴心而且方便

    家住江汉区的向敬东先生说,“虽然现在的物业服务完善,但真碰到什么事,街坊们互相帮忙,其实更方便!”
    他举例说,家里水龙头坏了,找到物业公司,首先要登记,再上报,等到有人来修理,大概得三天以后,有时还得自己花钱买零件。而若是隔壁左右一问,谁家会修的拎个扳手就来了,三两下修好,也不会计较那几个钱。

    反方 社会分工明确不需邻居帮忙

    石小姐一年前搬入光谷恒大华府小区。有一次,楼上漏水到她家,她第一反应是打电话给物业。她说,自己并不了解楼上是怎样的人,又担心因为这种矛盾闹得不愉快。很快,物业将事情处理妥当。石小姐认为,如今社会分工明确,不是非得依靠邻居帮忙。

    【专家看法】

    人有邻里交往的内心需求

    如今的住宅楼均为独门独户,不再像以前的单位社区有交往的公共空间。此外,人们工作压力大,没有时间沟通,人与人之间信任度的降低,都是造成如今邻里关系比较淡漠的原因。但从心理上而言,多数人有与邻居认识、交往的内心需求。要打破这种局面,需要有便利的交流条件和平台。比如,业主QQ群、社区论坛等都可以成为沟通平台。
    ——武汉大学社会学家教授罗教讲
    现在在提“社区是我家”,家要有归属感和安全感。归属感来自对社区的认同,而安全感则是对环境、居民的信任,这需要每个居民的共同努力,每个人都要迈出第一步。
    ——华中师大社会学院教授梅志罡
    小区物业、社区居委会应多牵头举办活动,彼此熟悉的业主也可以自发地组织活动,从小环境改变,影响大环境。
    ——华中科大社会学系副教授张小山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