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种失信行为让一些地方政府诚信大打折扣 据新华社电 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的风向标。近年来,随着法制建设深入推进和社会监督力度加大,政府诚信建设有了很大进展。然而,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不诚信事件仍时有发生,政府公信力受到一定损害。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表示,完善相关制度和法律建设,扎好篱笆和笼子,是从源头上遏制不诚信的前提条件。 改善政府诚信,关键是要依法行政,接受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一些受访专家表示,要充分运用好监督力量,比如人大监督、司法监督、舆论监督和公民监督等,将外部监督与政府自身内部监督结合起来,多面“镜子”将促使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时刻警醒和反思自己的行为。 六种失信行为 ■知情不报 对于公众关心的重大突发事件和社会热点,有的基层政府部门刻意隐匿不报,尤以责任事故为多。 比如,2012年12月,山西潞安天脊煤化工集团发生苯胺泄漏,污染物流入河北、河南境内。时隔5天后,长治市才以书面形式向省政府报告。 ■不当辟“谣” 去年8月19日,有网民在微博上发帖称“在宁夏中卫市海原县李旺镇高速路口附近,遇交警查车罚款、动手打货车车主”。海原县公安局先回应称“无中生有”,后又承认“有过激行为”。 ■出尔反尔 最典型的就是民众频遭“限”令,先“被辟谣”后“被颁布”,只好纷纷“躺枪”。去年3月25日19点,杭州市政府宣布,自第二日零时起,对小客车采取控制总量和“错峰限行”措施。而不久前,杭州市治堵办等部门还通过不同方式将“杭州即将限牌”斥为谣言。 ■朝令夕改 随意修改规划,各地一些短命工程便是这一现象的缩影。杭州萧山区,2010年7月才交付使用的鸿达新路,由于被认为影响杭州整体形象,同年8月就被彻底重新“改造”。 ■拖欠债务 从2009年到2012年间,建筑商杨永先后在安徽萧县承接了5个市政基建项目,政府不仅没按合同拨付进度款,完工验收后仍拖欠工程款数千万元;山东省在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中发现,因政府拖欠市政工程、新城镇建设资金,造成的工资拖欠问题呈现上升趋势。 ■空头支票 在中西部一些地区,各类优惠政策往往作为招商引资的蛋糕,但由于政策过于优惠却无法兑现的案例比比皆是。2009年,一名为河北某市引进十多亿元投资项目的人士,因地方政府未能兑现上千万元招商奖励将当地政府告上法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