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查看: 2968|回复: 0

马市老窑场——记忆的城堡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1-10-13 16:10
  • 签到天数: 405 天

    [LV.9]大名鼎鼎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社区币

    小编

    Rank: 8Rank: 8

    积分
    229182
    发表于 2022-3-25 10: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640 (15).jpg
    滨江水乡马家寨(俗称:马市),相传因明清大将吴三桂在此赛马而得名。当年的马蹄印显然已无法找寻到痕迹,可如今一座风风雨雨走过半个世纪历程的老窑场,却突然从寨子里火了,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人声鼎沸,俨然发现一座“记忆的城堡”。

    微风不燥,春光正好。承蒙从浙江绍兴柯桥回家探亲的表妹——樊孝春盛情相约,陪同她的一帮朋友驱车春游。之前听说“全国油菜专家大会(观摩现场)暨千里江陵油菜花赋+全域旅游启动仪式”的油菜花节活动的消息,她带着喜悦的心情,回到家乡要亲眼目睹盛况;后来方知其活动定于3月23日,由于假期有限,她不想留下遗憾,只有提前到马家寨走一走、看一看,了却一桩心愿。

    我们来到江堤之畔,万亩油菜花香扑面袭来,沁人心脾,仿若醉入花丛,听蜜蜂在唱、看蝴蝶在舞......再移步油菜花节开幕式主会场,原来是一座修复的老窑场,赫然醒目,厂房林立,它是方圆几十里的标志性建筑。此刻,不禁让人感到惊叹,显然这座年代感十足的砖瓦厂,其红砖建筑群已成为它特色鲜明的历史符号。我们立刻三步并做二步,急急忙忙走到跟前,东瞧瞧、西看看,同伴那个无比激动和高兴的劲头,让我也乐在其中。当我们徐徐走进窑内一道道砖拱,如同通往过去那段岁月的时空隧道。

    640 (14).jpg
    据悉,砖瓦厂始建于1969年,前身隶属江陵滩桥镇(区)管辖,1987年划为马家寨乡。该厂开始职工不到200人,后来发展到职工有2000多人。在五、六十年代,办这个厂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当年选址办厂得天独厚,占有一定优势。一是就地取“材”有不含沙的黏土,适合做砖瓦土胚;二是务工人员有周边的村民,上下班往返离家近;三是紧临厂区的长江北岸边有码头,大批砖瓦送往各地,可以用船舶,不仅承运量大,而且费用要比陆运便宜许多。

    经过多方打听还得知,原来很久以前,马家寨就有烧砖瓦的历史,只不过都是土窑。到处可见窑烧,砖坯码满场,窑顶青烟冒的繁忙景象。那时传统的烧窑以柴草为燃料,出窑的砖瓦为青色,故叫“青砖”、“灰瓦”。当年一座座椭圆的土窑,见证了窑工一绺火红的岁月;当年一个个高耸的烟囱,描绘了乡村一幅独特的风景。由此,长江边那古老的“窑头埠”也远近闻名起来。历经这么多年,在岁月风雨的飘摇中,马家寨的土窑,连同乡村的田野和长江的流水一样,都还深深刻在人们的脑海里和故乡芬芳的记忆中。

    随着时代的发展,队(村)办企业陆续登台,烧制砖瓦再没有以前程序复杂,大都是使用砖机制作的土坯直接烧出来,既快又省力,因此就普及了红砖红瓦。

    640 (13).jpg
    正在兴致游览的时候,碰到当年该厂的老工人仔细介绍:“我对自己窑工岁月怀着深厚的感情,一路走来尝尽甜酸苦辣......”我们认真听着那过去的故事。当年的窑工真不简单,他们像辛勤的蚂蚁进进出出,从不停歇。无论是装窑的、烧窑的、和泥的、扳砖的、做瓦的、晾胚的、运输的、取土的......每天干的是计件活;为了多挣点钱,一年四季披星戴月,风雨无阻,肩挑车运,无惧一身泥,一身汗,一身灰地奔忙着。除此之外,烧窑技术含金量最高,每窑烧制一个星期方能停火。须由经验丰富的老把式来掌握火候,确保火苗分散均匀,才不会影响砖瓦的质量。出窑后还得一块块、一片片地检验,将缺棱少角的或颜色不纯的砖瓦一律剔除,把合格的成品整齐堆码。遥想当年窑砖窑瓦制作的流程,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聪明与才智,也体现了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自改革开放后,城乡基本建设发展日新月异,砖瓦的使用量也大幅度上升,造成大量良田沃土被挖掘和破坏,落后的砖瓦厂被淘汰已成为行业大势,再加上新型建材不断涌现所替代。于是,该厂在2016年关停,空余硕大厂区。

    昔日的砖瓦厂,当地人叫它“老窑场”。像一座兀立在村庄里的城堡,盛满时光的一串印记,折射岁月的一抹暖色。春游于此,我怀揣万砖千瓦的思绪,犹如一幅当年窑工热火朝天、挥汗如雨泼墨的画面,定格在眼前......好像与人们轻轻诉说对“老窑场”的怀念——
    砖和瓦,是窑的灵魂。
    一座窑,是砖瓦的母亲。
    火,生命的血液。在燃烧中活着,在熄灭里死亡。
    它们走向社会,以母亲给予的爱,抱团互勉。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在乎位置的上下高低,有多大的劲,使多大的力。
    一幢幢城市矗立的高楼和乡镇的民宅,都是它们血肉相连的钢铁身躯。
    一座老窑场,没因火的熄灭而死亡。
    它凭什么活着?是满腹的风霜?还是骨子里被岁月磨损不掉的力量?
    假如有一天坍塌了,它依然活着,那砖和瓦不就是它生命的站立吗!

        640 (12).jpg
    时间流逝,时代变迁。如今,砖瓦厂虽然生产功能丧失殆尽,但为迎接即将到来的“江陵油菜花节”活动,该处工业遗址在保护中又被赋予了新的功能。于是老窑场被修旧如旧、历久弥新,活化利用老建筑,整体提升历史风貌。它以“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村民致富”为目标,凭借独特的工业文化底蕴与水乡人家风情,利用整治厂区环境,改造老旧影剧院,回溯砖窑制作工艺,讲述老窑工故事,体验回味旧时光等多种方式,致力建设“开放式工业博物馆”,倾力打造“怀旧景点打卡地”。让废弃已久的老窑场,曾经有过的辉煌,再现昨日的光彩,迎来八方宾客,重温一段“我侪虽说泥砖土瓦、如琢如磨、砌成碧玉;君等却能遮雨避风、一砖一瓦、垒起高楼”的难解情结。

    今日的窑场,记忆的城堡。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此次投资保护性修复,有其特有的亲和力,改造后更是魅力四射。马家寨一幢地方工业发展博物馆正式开放,折射一抹弥足珍贵的岁月时光,增加了精神生活的厚度,丰富了美丽乡村现代文明的底色,提升了乡村振兴的成色。同时,为人们留下一处值得怀念的地方,使游客了解到当年砖瓦厂发展的过程,体会当年窑工劳动的艰辛和不易。

    结束半天的春游,深感不虚此行。这座旧貌换新颜的老窑场,簇拥着碧树、红花、绿草,苍翠成堆......它与周围盛开的万亩油菜花,以及配套新建的文化广场遥相呼应,在阳光下辉映成景,铺陈出一幅马家寨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

    2022年3月22日写于鹤栖庭园
    640 (11).jpg
    作者简介:袁丹银、男、生于1958年、中共党员、荆州市江陵人,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以笨拙之笔记录点滴的生活,以敬畏之心雕刻思想的花朵,永远放歌在文学的路上。闲暇之余,擅长诗歌、歌词、朗诵诗、随笔散文等,曾在报刊、电台、网站发表文学作品千余首(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