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查看: 2719|回复: 0

怀念那个手写书信往来的年代!你还记得吗?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1-10-13 16:10
  • 签到天数: 405 天

    [LV.9]大名鼎鼎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社区币

    小编

    Rank: 8Rank: 8

    积分
    229297
    发表于 2021-7-30 11: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微信图片_20210730111441.jpg
    晨光熹微,透过窗户照进书房,空气清新微凉,像水一样。突然间楼下传来李春波演唱的《一封家书》,这是一首久违的老歌。听罢,让我思绪万千,不由想到手写书信的年代。

    书信,是我心中永远最美的风景。随着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达,书信悄无声息地离开了我们。生活中缺少了一份期待,生命中也丢失了一份欣喜。在那书信往来的日子,既是一个等待家书的时代,也是一个“见信(字)如见人”的时代。抚今追昔,有过多少往事  仿佛就在昨天;有过多少朋友  仿佛还在身边。

    吾辈生活在那个年代,曾写过思乡之情的家书,曾写过情窦初开的情书,曾写过革命友谊的书信……诠释了“一杯愁绪,几年离索”的悠悠岁月,有多少欢笑和泪水,都融化在信中的字里行间。回想当年,向报刊投稿也好,与亲朋写信也罢,那青春似火的激情,那鸿雁传书的感动,那望穿秋水的思念,那情同手足的温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微信图片_20210730111438.jpg
    我大哥在九年的军旅生涯中,他不知写了多少封家书。因母亲舔犊情深,爱子如命,每天盼着儿子从部队寄来的信。古诗曰:“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所以,大哥非常思家,一月都要给家里来几次信。正如他在信中写道:“难忘父母的养育之恩,难忘郝穴童家湾39号(我家原来住址)……”每次大哥的来信,是对母亲最大的慰藉。那时谁家来一封信,半条街都知道。人们见了会相互问,信是什么内容,都会传好几天。即使父亲在家读过哥的来信,但母亲常要大姐,或二哥、二姐,把书信拿出来重念一遍,有时看见母亲听得泪眼婆娑。

    打那时起,书信的情结扎根于我幼小的心灵。75年高中毕业下乡后,便有了和家人及同学的书信往来。每天除了劳作,就是看书、盼信、读信、写信。无论是对家人,还是对同学朋友,真挚的情感被一笔一划地书写在信中。而当下的手机、微信,QQ等电子通信便捷,人们极少再写信寄信。当然,再也无法体会“云中谁寄锦书来”,这种萦绕于心的惦念、期待和甜蜜了。

    下乡的四年中,有幸二次参加熊河公社党校培训班。最后一次是在1977年3月,学习了二十天。我们这批学员是经公社党委严格考核的重点培养对象, 是准备当年发展的新党员。其学员22人,知青只有二名。第二次学习结业后,大约过了三个月,大队党支部送来一份《入党志愿书》,我捧在手里沉甸甸的。为了慎重填写,把表拿回家告诉母亲,社会关系一栏如何填写姑舅姨。母亲强调,“你只填大舅和三舅就行了。”我惊讶地问:明明有三个舅舅,为什么不写二舅?母亲大声嚷道:“他以前一直在外地,填了有谁认识他!”当时没过多地考虑,只有按母亲的“既定方针”填写。

    微信图片_20210730111433.jpg
    当我把填好的《入党志愿书》慎重地交给大队时,大队书记拍着我的肩膀,“你是我们大队培养的第一个知青入党,年龄也是最小,望你发扬成绩,戒骄戒躁,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不辜负党组织的培养!”我连连点头表示感激。转眼“七一”到了,我期待站在鲜艳的党旗下,举起右手庄严地向党宣誓。在左等又盼中,得知所有学员都入党了,惟有我出围了。其原因很简单,说我对党组织不忠诚,隐瞒二舅曾读过黄埔军校,被打成了“四类分子”的真相。身受致命的打击,我含着泪一口气跑回家,跟母亲吵闹赌气,再不想回知青队去了。二哥得知消息并来信,写了满满的四张信笺,字字在安慰,句句在鼓励,说他和大哥入党被党组织都考验了五年。正是家书的力量,让我如释重负,后来还是光荣地入了党组织。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如今和朋友微聊,都像写书信一样。我有一个八零后忘年之交的文友,他在武汉一家央企工作。我们相识几年了,尽管他是研究生,还正在攻硕士学位,却一直都叫我“老师”。由于聊天彼此投缘,见面彼此欣赏。前几天,和他在微聊中写道:灵魂相似的人,才会相吸、相近、相逢。正如我们走进彼此的心灵。殊不知,俞伯牙为什么能遇到钟子期?他们不是一个地方的人,职业也不一样,能够走到一起,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兴趣——音乐;有一个相似的爱好——琴声。因此,诞生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话。他回复:“袁老师的一番话,让我深有同感.....”说真的,他和我聊天不觉有代沟,我和他聊天亦很开心,如同与阳光同行。

    书信的历史久远。据资料记载,早在殷商时期,我国就开始以文字的形式来传递军事信息,到了春秋战国,书信是最重要的外交方式之一,这个时期各诸侯国已经有了邮驿,往返传送官府文书。到了两汉时期,才有真正意义的“个人书信”,从公函国书中摆脱出来 真正成为抒发个人情感的工具。譬如《曾国藩家书》共收录曾国藩家书435封。与一般家书不同的是,他的家书充满了智慧,书信内容包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持家教子﹑治军从政等,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兄弟,下及儿孙。

    记忆里的往事,讲起来很暖心。在大肆网络化的今天,很多人已经不再钟情于这个古老的书写方式来交流情感了。每次搬家,收拾书柜,都会重新整理很多珍藏的信件。时而把一封一封折开阅读。有家人的,同学的,朋友的,同事的,重温一种久违的感觉。体验那种鸿雁传书,家书抵万金的感动。特别是在古代“一行书信千行泪”,这种情感怕今人难以体会。此时的我,好想提笔写一封信,寄给天堂里的亲朋,捎去我的思念,倾诉别之苦,离之痛。

    微信图片_20210730111429.jpg
    记不清有多少年没有气定神闲,握笔凝思去写一封信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既是有了新交,也不会淡忘故友。当一封信在很多年以后,还能成为我的念想和回忆,这是现在的短信、微信不能比拟的。我时常从一件件信笺中,看到熟悉的手迹,带着远方的问候和思念,情深意切的温暖着我的心扉。

    过去鸿雁传书,是最直接交流方式之一,既能展示书法,文笔,才思,又能表达绵绵的情意,还能通过字迹感受到对方的温度。于是,我留念在最美的时光,曾给我写信的人。一封封或优美、或真挚、或平淡的书信,洋溢着深厚的友情,陪伴我一路成长和进步。

    “老去心情随日减,远来书信隔年间。”感谢写信的时代,让我的知青岁月,变得丰富多彩;让我涂鸦的拙作,变成了铅字;让我和至爱亲朋,更加贴近;让我的真爱,在书信中释怀;让我曾经年少的激情,永远在胸中燃烧。

    信纸泛黄,墨香依旧。几十年来,我从不舍得丢弃这些往日时光的信件和记忆。

    2021年7月28日夜写于鹤栖庭园
    微信图片_20210730111426.jpg
    作者简介:袁丹银、男、生于1958年、中共党员、荆州市江陵人,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以笨拙之笔记录点滴的生活,以敬畏之心雕刻思想的花朵,永远放歌在文学的路上。闲暇之余,擅长诗歌、歌词、朗诵诗、随笔散文等,曾在报刊、电台、网站发表文学作品千余首(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