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查看: 254|回复: 0

忆苦思甜:上世纪“凭票吃粮”的艰辛岁月,你经历过吗?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1-10-13 16:10
  • 签到天数: 405 天

    [LV.9]大名鼎鼎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社区币

    小编

    Rank: 8Rank: 8

    积分
    229587
    发表于 2023-12-4 09:5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经年“粮票”的往事
    文/袁丹银

    说到粮票,在那计划经济的年代,流通了几十载。

    近日,在澳大利亚悉尼的杨林同学在群里发了一篇《那饥饿的年代:粮票比爹妈亲》的文章,读罢感慨万千,吾辈颇有体会。我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曾饿过肚子,也吃过菜饭,不过,那时比我们更苦的是父母。

    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质极度匮乏,粮食无法做到敞开供应。国家实行统购统销,按户籍人口定量供应,以满足全国人民的温饱。那时候,必须凭粮票才能购买粮食,与粮票同时发行的还有食用油票、布票等。但与食用油票,被国人视为最最重要的两种票据,故有“粮油关系”之说。

    所谓“粮油关系”,即“商品粮”。当年拥有这“三个字”,代表是城镇人的身份。因为手中持有粮票,油票、布票等优越感,所以,才引以自豪。别看它比邮票大不了多少,貌不惊人,却是各家各户的命根子,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影响了我国几代老百姓的生活,那是一段凭票吃粮喝汤的年代。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基本达到了自给,各种生活物资产量稳居世界前列。于1984年4月1日,全国取消粮食统购统销;1993年5月10日,粮票正式废除,完成了它长达38年之久的历史使命。

    来上海小住这段时间,闲暇时上街转转,偶遇一小贩把计划经济时代所发行的各种粮票,翻印在广告画上,声称收购和贩卖。在江陵老家小区门口,也曾见到过。有天拾掇书房杂乱的东西,整理了几本旧书和许多荣誉证书;突然看到有几张粮票,我仔细端详又端详,足足看了半时有余,如老友重逢详叙旧情。

    对于年轻人来说,显得陌生而神秘,习惯了物质生活丰富的现代生活。流行粮票的那段时光,他们却无法体会。但曾经历那段历史的人,觉得亲切且沉重。那地摊上花花绿绿各个版本的粮票,打开了我的记忆闸门,经年粮票的往事,一幕幕仿佛如昨。

    那时候,粮票不是任何人都能得到,必须持有粮食供用证(俗称:粮本)的城镇人口才会有。粮本有两种途径,一是按照登记的人口定量去粮店平价买回粮食;其二选择兑换成粮票,到餐馆过早和吃饭。其中,分全国粮票、地方粮票,部队使用军用粮票。如果没有粮票,你就买不到一根油条,一个馒头。粮票对于老百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是说,粮票代表了“吃饭的护照”。城镇居民的口粮标准定为:体力劳动者每人每月35至55斤,机关团体公教人员平均不超过28斤,大中学生32斤,一般居民25斤,未成年人按年龄规定供应标准。那时在外吃饭、过早,仅有钱还不行,还得有粮票;而粮票的来源,凭“购粮证”将“节省”出来的去兑换成粮票。若是到省外出差、开会、探亲,需由单位,街道开证明,到指定的粮站,用粮本换取全国通用粮票。由此可见,粮票便覆盖了整个社会生活。

    在有票证的年代,钱和粮票哪个重要,当然是粮票重要。没有钱,有些东西可以不买、不用。没有粮票,我们不能说不吃饭。或许年轻人看到我的文章,及时一脸的愕然,如坠云雾。现在40岁以下的人,只知道买东西有钞票就ok。

    下乡插队时,常听农民埋怨,他们没有城里人那个待遇。只有通过劳动记工分,到年底按工分分到粮食,生产队不会分配粮票,很多人几乎没有持有过粮票。因此,老农非常羡慕城里人,尤其是吃公家粮的人,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凭粮票就可以吃白米白面。

    念初中某周日的早晨,我正在风卷残云似的吃着母亲下的面条。突然家门前站着一个黑瘦的大伯,牵着一个面容腊黄的小女孩。他向我母亲低声哀求:“大姐,我的孙女即日过生,吵着要上街吃一碗碱水面条,我们乡下人又没有粮票……”话已说到这个份上,母亲没有犹豫,转身进房拿了二张二两的粮票,他连忙伸手接过,“谢谢您啦!“这么多年过去了,那爷孙俩瘦弱的身体及渴望食物的表情,深深刻在我的记忆里。

    1977年,有幸被借调在原江陵县知青办公室工作,月工资45元,还跟我配了一辆永久牌载重自行车,有时休息都是从荆州骑车回郝穴。常在周日到荆州西门外县机关农场参加劳动,除了免费的工作餐外,还补贴粮票半斤。我视若珍宝,都积攒起来,到时带回家;加上每月定量有45斤口粮。但队里有规定,节约归己,超量不补。每月只发45斤餐票,一日三餐凭票打饭,剩下的到年底可以兑换大米背回家。

    尽管暂时抽调外出,没在知青队里干活,每天的工分照记,每月的口粮不少一斤,有人负责送到我家。无论是粮票,还是大米,给家里口粮不够时,多少贴补了一点。

    虽说能为家里做些事,也为母亲分点忧愁,我心里很满足。母亲也感到欣慰,“我三儿子才十几岁,还在下乡又没工作,就开始沾他光了!”后来,我想当兵和考大学的心愿,都被母亲反对阻挡。我问为什么?“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加上你老子死的早,想把你留在身边,早点回城参加工作帮衬家里……”母亲边哭边说。就这样,母亲的泪水融化了我的坚持,也许是顺者为孝,只有忍痛割爱,放弃了我心中的梦想。

    当年家住郝穴粮食储运站收购组对门,母亲白天在街道工厂上班,晚上在粮站抬谷包,一般干到十二点才回家。由于家里人客来往多,供应的大米是不够吃的。母亲经常想办法托熟人找粮站开证明购买碎米子(俗称粗粮)。其实,一般买碎米都是去喂猪,但我们是为了解决家里每月大米短缺的困难。母亲常说,过日子要懂得节俭,细水长流。

    买回的碎米有些石子土块,既要筛子筛、又要簸箕簸。否则,真的只能喂猪。待整理好后,煮饭容易糊锅,只能做碎米粑粑吃。先把碎米洗净晒干后,用石磨碾成粉子,拌蒸熟的南瓜加水揉和,捏成一个个圆形;灶台上放一碗水,点几滴菜油。用刷子在碗里沾点水刷到锅底,将碎米粑粑摆放一圈到锅里再扣上锅盖,像蒸汽水粑一样。每次做的粑粑装满一大筲箕,跟邻居送一些,剩下的管家里人过早吃个十天半月。

    我们家人口多,兄弟姐妹七个,都是吃长头饭的时期,副食少,油水少,总觉得没吃够,心里涝肠寡肚的。父亲又病故多年,真是苦了我的母亲。碎米做的粑粑枯燥无味,为了填饱肚子也得吃。母亲看到我们“吃相”的表情,第二天就煨一罐猪心肺汤,我们一边吃、一边喝汤,再不觉它难咽了。

    往事如烟。粮票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见证了共和国那段坎坷历史,也承载了一代人一路走来的珍贵回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祖国强盛了,物质丰富了,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温饱到小康,再奔向共同富裕,饥饿贫穷永远成为了过去。

    随着时代的发展,粮票退出了历史舞台。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变富强了,各种各样的物资,无论在集市,还是商场都是琳琅满目,想要什么物品随意选择。要想快一步,在手机上轻轻一点,物品就送上门来。这是社会的巨大进步,伟大祖国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如今,人们的菜篮子、餐桌上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宴请宾客的大米白面,现在已经是每家必备的主食。

    “票证时代”已然过去,但仍然警示着粮食的重要性。我们一定不能忘记缺粮少食的艰苦岁月。“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崇尚节俭美德,杜绝“舌尖上的浪费”,使节约粮食成为一种“食尚”,铭记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勤劳品格。  

    百年党史、学思践悟,勤俭是我们的传家宝,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掉。时值当下,节约与消费,更需响鼓重捶。不仅如此,经年粮票的往事,值得我们去回味,用我们的感知来触摸历史的温度。

    2023年11月29日 晨写于上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