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查看: 865|回复: 0

[今日焦点] 未成年人社会保护 成人社会必须正视的课题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1-10-13 16:10
  • 签到天数: 405 天

    [LV.9]大名鼎鼎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社区币

    小编

    Rank: 8Rank: 8

    积分
    239150
    发表于 2014-3-4 16: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7.jpg



      车行于荆沙大道,如果不留意,很难发现坐落于这条机动车主干道北侧的张沟小学。地处城乡结合部,陈旧的校门,简陋的校舍,一切都让人很容易忽视这所学校,和这所学校里多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孩子们。

        去年11月,一桩离奇的校园“失窃案”,将一个孩子带入了我们的视线,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故事,引出了我们对于城市困境未成年人更多的思考。

        校园离奇“失窃案”

        11月1日清晨,张沟小学校长李三春刚一到校,就接到一位老师“报案”:他放在教师休息室的一床棉被不见了,而这,已经是他近几天来丢失的第二床棉被。

        物品失窃,被盗的,竟是棉被这样的物件!李三春心里满是疑惑。他马上调看校园内的监控视频:10月31日晚9时许,寂静的校园内,一个熟悉的小身影突然出现于操场西北侧,环顾四周后,他径直上楼跑向老师办公室,片刻工夫,怀抱一床棉被下楼,消失在视频中……

        李三春熟悉学校的孩子们,视频中的人,他一眼就认出是一年级的张小明。看到眼前的一切,他心里的疑惑更大了:这个沉静内向的孩子,怎么有胆量做出这样的事?

        9岁的小明,兄妹二人,父母双亡。父亲去世时,将他们托付给了自己的哥哥们。一场家庭会议后,小明跟随三伯生活,妹妹小婷到了二伯家。当年9月新生入学报名,是二伯母带着他们来办理的入学手续。因为两个孩子特殊的身世,李三春对他们比对别的孩子更留意。

        当天上午的课程结束后,李三春找到了小明。“知道老师为什么叫你来吗?”他刚一开口,孩子就哭了,“我偷了老师的棉被,我错了……”
        从孩子的哭诉中,李三春勾勒出了事件的轮廓——

        两周前的一天,放学后的小明去同学家吃饭,饭后却并未回家,一想到家中那个凶狠的表哥,他就对“家”充满了恐惧。“表哥不喜欢我用三伯的钱。三伯出门打工后,他不给我饭吃,经常打我,天气热,他让我蹲在床边给他扇风,我一打瞌睡,他就拿蚊香烫我……”

        那天,捱到晚上近8点钟,他不得不离开同学家。游荡在漆黑的街边,小明脑子里突然想起学校旁一个废弃的修车厂,“就到那里去睡!”10月底的荆州,寒意渐浓,废弃的修车厂没能给予他更多的温暖。小明想到了学校,想到了曾在老师办公室看到过的棉被,于是,他从一处低矮的围墙处翻进校园,偷拿了老师的棉被。小明告诉李三春,之前他还拿过老师的另一床被子,在一个教室里睡了一夜。

        “失窃案”告破,但李三春的心却异常沉重起来。

        孩子所说是否属实?如果属实,这样一个父母双亡、寄养在亲戚家的可怜孩子,学校除了传授他知识,更应该保障他的安全。李三春开始用自己的方式进行一场“家访”和“求助”,“要用政府和媒体的力量,让监护人担起监护之责。”

        家庭
        贫穷与冷暖

        11月10日,记者与市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中心的社工,作为李校长的“外援”,与他一道展开了家访。

        从张沟小学到小明家所在的张沟村,步行也只要10多分钟,但这个离得很近的家,在小明心里却隔着最远的距离。

        小巷深处,一片自建的楼房间,两间自行搭建的红砖房显得愈发低矮破旧。这里,就是小明的家。一间是三伯曾经的住处,一间至今仍住着他和表哥。星期天的午后,小明和表哥都不在家。房间窗户有一块缺了玻璃,从这里,能看到这个家的全貌。

        这是什么样的家呢?狭小、阴暗、潮湿。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似乎都显苍白,7、8平方米的空间里,一张双人木床上凌乱地堆着几床棉被褥,破洞里露出了棉花。床边是一个简易衣柜,老旧的“双缸”洗衣机里散落着脏衣服。

        邻居中有人认出了李校长,听说我们是为打听小明的情况而来,片刻间,大家聚拢了过来。

        “大的打小明打得狠,常听到这孩子哭,哭的声音大了,还得挨打,不准他吃饭……”年近八旬的圣奶奶心疼小明,一次熬了鸡汤给孩子送去,“他不敢喝,怕被表哥发现,就让我站在门口给他看着,没爹没娘的孩子,可怜咯!”邻家大嫂想过报警,“但这大的,也只有15岁,他也还是个孩子。”

        小明二伯一家租住在徐桥村,院子里养着百八十头猪,算是这个从四川云阳高阳县落户荆州的几兄弟中境况最好的了。小明、小婷和表哥,这时候都在二伯家里。

        9岁的小明,体态看起来只相当于5、6岁孩子,见到校长和我们,他乖巧地上楼去拿椅子,坐在我们身边时,常皱着眉头,很少说话。7岁的小婷却活泼淘气,一会儿逗着院子里的狗,一会儿又跑到二伯母身边撒撒娇。15岁的表哥小义在房里看电视,这个正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带着戒备打量着我们。对于“是否打过弟弟” 的问题,他解释为“他偷东西才打”。二伯母文平珍“纠正”他,“你要是给他吃饭,他能去偷东西吗?”小义不再说话,很快离开二伯家。他出门时,小明悄悄跑到了院子的另一边。

        据文平珍说,小义父母离异,父亲去南京打工后,留下他照顾小明。他对父亲出钱抚养小明,还要自己照顾一直心存不满。“小明很怕他哥哥,哎,是打怕了的。”文平珍曾偷偷去过两个孩子的住处,刚巧目睹小明踉踉跄跄抱着大水桶打水给小义洗衣服的情景,“孩子身上好多青紫印,还有些烫伤。”

        当着我们的面,二伯母联系了三伯张清华,结果对方回答:“我离得远,管不了儿子。你们想怎么办就怎么办,我在外边打工也难。”说起小明今后的生活,文平珍也觉为难,“我家有一儿一女,加上小婷,负担本就很重,养的猪都还欠着外债,实在无力再承担小明的生活,要管,也只能短期管。”

        坐在一旁的小明,听着这一切,神情黯然。

        解析一次救助个案中的忧与喜

        在未保中心社工为小明建立的“个案分析报告”“需求评估”中,记者见到了这样的记录:“服务对象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监护权问题,需要其三伯从南京回荆后再行协商。服务对象目前情绪方面虽没明显变化,但仍需特别注意其情绪和心理状况。因此,社工需继续跟进,对其情绪给予疏导,帮助他减轻丧亲、暴力带来的精神压力。”

        如今,小明仍寄宿于二伯母家,市未保中心社工此后又多次去学校和文平珍家中探望过他。据李校长说,孩子的情绪和学习都较以往大为好转。

        “这是一次并不轻松的探访,带给我的,是既沉重又饱含期盼的思考。”市未保中心社工尽管长年服务于困境儿童,但此行的感受却并不轻松。

        这沉重,缘于小明身处的困境。一方面,父母双亡的小明,遭受到家庭暴力,受到伤害的他,出现了行为偏差,如今,他未来的发展,依然前途未卜;而施暴者,是一位单亲家庭的留守少年,长期与父母分离,长期缺乏家庭温暖,没有父母的监护,容易导致他出现较严重的心理、道德危机和厌学、辍学现象。

        这沉重,缘于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困境未成年人并不鲜见。文星楼社区一对吸毒父母遗留下双胞胎孩子,社区想帮扶,却有心无力;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事故高发……据统计,荆州市未保中心2013年援助的困境未成年人就达8000余人次。

        这期盼,缘于看到了荆州对未成年人给予社会保护的进步。分析这个个案,三个关键词是核心:责任心、发现机制和干预预防机制。

        学校担起了对未成年人的学校保护之责。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教育机构应给予孩子的保护进行了解释,其中第一条就是对未成年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社会生活指导和青春期教育;关心、爱护学生。“为孩子们构建一个有效的保护制度,关键是看我们是否为那些处于困境中的孩子担负起了责任。”

        学校及时将孩子的困境反映给市未保中心,发现机制运行后,处置和保护机制同时启动,社工干预,对施暴的小义和小明亲属进行指导,矫正其行为,并将小明纳入到服务保护体系中,这些干预有效预防了孩子遭受更大伤害。“监护干预,就是为了更妥善的监护。”

        未来“多元”保护尚需努力

        “孩子容易成为出气筒,父母的出气筒,成年人、父母和其他人发生矛盾的出气筒,甚至会成为成年人对社会有不满情绪的出气筒,孩子受到伤害,是一个让人揪心的现状。而且,孩子缺乏温暖和关爱,远比贫穷更可怕。”市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中心主任叶蓓说。

        贵州毕节五男童垃圾箱取暖身亡事件、兰考火灾事件、温岭女教师虐童事件、贵州一父亲虐童案、山西平遥的6儿童溺水身亡事件……还有时常出现在媒体的孩子受虐照片,成为人们的黑色记忆,公众要面对的是难以释怀的刺痛、不安和不解。

        叶蓓说,近年来,未成年人受伤害事件呈现出两个特点,一个是往往受害人数众多,一个是往往持续时间很长,这足以说明很多案件,是隐形案件,还没有进入公众视野和司法程序,还有多少孩子受到家庭暴力,没有出现严重后果,也没有引起人们的警觉。“我们都说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怎么能让这么多的孩子少受到伤害,心理、身体都能健康成长,这是我们成年人不应回避的课题。”

        在他看来,过去人们谈到儿童保护方面,常说“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为孩子共筑一道防护线”,但这句话容易掩饰背后的细节和问题。我国现行的针对儿童保护的主要法律是《未成年人保护法》,从家庭、学校、社会、司法四个层面对未成年人保护作出规定,但在实施过程中,却越来越多显现出该法原则性大于操作性,政策性大于实用性。“为什么?因为各环节在地位和角色分工上缺少法律框架下的统一界定,常出现‘都在说,没法管;都在管,又都不管’的尴尬现象。”

        去年5月,荆州被确定为全国未成年人社会保护20个试点地区之一后,已制定出细化的实施方案,荆州未成年人社会保护网络正在全面铺开。其核心,就是如何更好地整合社会资源,将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司法有机系统结合起来,使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从监督、到干预、到服务能更加完整地运行。“这是现实提出的挑战,需要我们转变观念,需要我们用责任、有勇气,迈出更大步子向前。”

        曾经有人问,“我们能为孩子走向一个好一点的社会环境做些什么?”结束采访,答案清晰呈现:哪怕你是一个普通人,别人家孩子摔倒了,能不能扶一下,能不能多给别人一些微笑,传播一些友善和爱?有努力就会有希望,有行动就会有改变。(文章所涉及未成年人均为化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