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21-10-13 16:10 |
---|
签到天数: 405 天 [LV.9]大名鼎鼎
小编
 
- 积分
- 239150
|
留守儿童争相阅读未成年保护等相关知识。
自去年3月创刊以来,《救助周刊》引起了市民的广泛关注。他们纷纷表示,《救助周刊》内容十分丰富,可读性强,传递着社会正能量,能让市民更多地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并引导市民积极加入到关爱社会弱势群体的行动中来。
市 民 反 馈
反映弱势群体心声
“我一直都在关注《救助周刊》,周刊不仅能让市民更多了解和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也为市民提供了更多与救助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沙市区王板桥社区党委第一书记杜芝凤说,她对市救助管理站开展的送爱心活动感到佩服和赞赏。
她还告诉记者,看了《救助周刊》以后,一些想要献爱心、送温暖的热心市民,能对救助对象和方向更加明确,让市民更多了解到如何正确开展救助工作。
王板桥社区网格员郑贤美也表示,《救助周刊》适时反映了留守儿童、流浪儿童这类弱势群体的心声。很多人在之前并不了解关注这些人群,但周刊的创办引起了更多市民对他们的关注。
深入宣传救助知识
“《救助周刊》内容非常丰富,如对未成年人的保护、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等内容,这让我们看到政府、社会、家庭和学校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与关爱。”在荆州某事业单位上班的小林说,通过《救助周刊》,市民不仅可以了解到救助的内容和责任,还可以让市民学习到很多救助知识。
他还表示,人们对社会工作者并不是十分了解,而《救助周刊》则会引导更多人了解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内容和意义,从而让更多人加入到这个行业,并热心于社会工作和福利事业。
关注未成年人的生活和学习
“《救助周刊》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市救助管理站到乡镇或者学校开展的各项护幼活动,例如‘牵手护幼——社会参与未成年人保护与服务行动’。”家住沙市区的小成告诉记者,现在很多父母出外打工,孩子一般都是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而他们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却是少之又少,生活和学习中缺少了父母的关爱。所以,开展这些护幼活动有利于未成年人,特别是困境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也能让更多人去主动关心和保护未成年人。
“有时候,看到很多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为救助站流浪儿童送温暖、送爱心,这让我觉得非常感动。”她还说,她是从去年8月份开始关注《救助周刊》的,虽然关注时间不长,但却让她感受了无限的正能量。未成年人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在未成年之前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未来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未成年人的生活和学习需要大家的共同关注。
引导家长正确教育孩子
“我觉得《救助周刊》中关于未成年人保护的内容非常有看点,特别是有一期关于教育孩子的五大误区的内容,里面所呈现的问题都是我们常见的。这对我们以后教育孩子很有借鉴意义。”26岁的小周说,他即将步入婚姻殿堂,以后也会有自己的孩子,这些内容对于自己教育孩子将有很大帮助。
他还说,自关注《救助周刊》以来,他平时会特别留意身边亲戚朋友的孩子,特别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状况,还会主动和他们聊天、玩游戏,主动关心他们,所以他对孩子的内心世界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评 论
参与救助,是社会共同的责任
有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由于种种原因“逃离”了家庭,常常吃不饱、穿不暖,生活缺少亲情的关爱……这些就是我们常说的流浪人员、留守儿童、失独老人、空巢老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
看到这些弱势群体,你是否会主动为他们送去温暖和爱心?你是否会想到拨打救助热线来“解救”他们?不论是主动帮助他们,还是通过政府渠道来帮扶他们,这都是救助。救助是什么?救助就是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使其获得一定物物质或精神上的援助。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意义上的“救助”内涵更为广泛,更加提倡“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
从能力上来看,政府救助是社会弱势群体的最大归向地。救助管理站的建立就是政府救助的最好体现;而从道德上来看,每个有爱心和责任心的人都应该关爱社会弱势群体,尤其是他们的生存和教育,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家庭、关爱儿童、赡养老人。
据荆州市救助管理站的一项统计资料显示,5年来,在救助管理站接到需要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中,除“110”和城管部门引导、护送以外,由市民直接拨打救助热线或“110”的数量呈上升趋势。这说明,救助工作中的社会参与度有了明显提高,而社会参与是救助工作中不可缺失的重要力量。
那么,如何提高救助工作的社会参与度呢?除了政府部门要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各种长效机制外,企业、个人以及媒体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首先,媒体在秉承正义与公平的基础上,宣传救助知识,让整个社会了解救助的意义及重要性,引导社会参与并加入到救助的行列中来,营造一种“全民参与”的救助氛围。
其次,爱心企业是现代救助文化的引领者。社会是企业建立与发展的平台。企业是社会参与力量的主力军,更应该承担起救助的社会责任。
最后,个人参与救助的力量不容小觑。当发现街边有流浪儿童时,我们可以主动拨打救助电话;发现身边有失独老人或空巢老人时,我们可以主动给予他们更多关心。一声亲切的问候、一碗热腾腾的饭菜、一件暖和厚实的冬衣……看起来微不足道,却能让这些弱势群体感受到更多社会的温暖与家人般的关爱。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共享同一片蓝天。虽然这些弱势群体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却是我们心中难以磨灭的挂念。抚慰心灵的创伤,让他们健康回归社会,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