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查看: 1256|回复: 0

[文化寻踪] 文化寻踪:屈原流亡南楚在郝穴过江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1-10-13 16:10
  • 签到天数: 405 天

    [LV.9]大名鼎鼎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社区币

    小编

    Rank: 8Rank: 8

    积分
    229598
    发表于 2017-5-22 12:27: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img (2).jpg
    “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楚辞·哀郢》
    被梁启超尊为“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世界文化名人、古代爱国诗人屈原,当年流亡南楚,所经路途,因时间久远,古今中外学者们众说纷纭,著解甚多,见仁见智。几千年来,山川巨变,一些地名、河名又多次变更,历史痕迹难觅。笔者根据《楚辞》中的“涉江”、“哀郢”等诗歌中所描写的江河地貌,参考古代文献,结合今天地理环境,民间风俗等进行研究,探讨当年屈子流亡的路线。

    一、屈子是沿夏水坐舟船流亡
    “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屈子离开故国,从郢都东门(龙门)水道出发,进入夏水河道。夏水是个庞大的水系网,在春秋、战国时期非常发达’几乎遍及整个湖北省,是云梦泽中的大小湖泊水源重要来源之一。湖北省江陵县是楚国郢都所在地,郢都的东南方是古云梦泽。云梦泽在地质构造上属第四纪强烈下沉的陆凹地。“梦”在楚方言中为“湖泊”之意,与“漭”相通。古代长江无堤防,夏天涨水时,长江水通过低洼的穴口大量注入陆凹地,江河湖泊一片汪洋,漭漭的大水在云雾中一望无际,故名“云梦泽”。水退后,地势高的露出陆地,而自然冲刷出来的河道仍在,弯弯曲曲的河流形成一条条的水系网络,如著名的夏水、汉水、扬水等。低凹处就形成了星罗棋布,大大小小的湖泊,即所谓“导为三江,潴为七泽。”所以湖北号称千湖之省;南楚在今天的湖南、江西一带。长江以南的水系亦很发达,著名的河流有澧水、沅水、资水、湘水等,构成了洞庭水系(古代洞庭亦称云梦泽,当时江湖不分)。长江南有洞庭水,北有云梦泽。楚国的北方交通方便,可行车马。南方因河流、湖泊、沼泽地多,交通只能靠水路,坐舟船。屈子流亡团队到南楚(今湖南),在没有帆船时代,主要靠“楫齐扬以容与兮”沿着夏水河道向东南方的长江口“夏首”而行。

    二、“夏首”在何处?
    屈子在夏首过江后“上洞庭”(进入洞庭水系)。那么“夏首”在何处呢?这是本文探讨的重点。学者们根据自己的学识提出不同地见解,最有名的是“江津沙市说”。据《江陵县志》主编张家清先生多方考证,他率先质疑“江津沙市说”,认为“夏首”在今天的江陵郝穴镇,而不是学者们所说的沙市。他提出“豫章口在江津东,中夏口又在豫章口东’两个‘东’说明地理位置早已超出了沙市的范围。”正好说明“夏首”不在今天的沙市(江津口)。    张家清先生的“江陵郝穴说”能否成立,且看历史文献。

    据晋代盛弘之在《荆州记》记载:“江陵县东三十里(按:原无十字)有津乡,盖沿江津得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说:“江津豫章口东有中夏口,是夏水之首,江之汜也”。又说:“江水左迤为中夏水,右则中郎浦出焉。”《水经·夏水》:“夏水出江流于江陵县东南,又东,过华容(今监利)县南”;宋代王应麟的《地理通释》进一步指出“夏水口在荆州府江陵县东南三十五里”;《水经注疏》熊会贞按:“《江水注》江津戍,北对大岸,谓之江津口,又言江水又东得豫章口,又言江水左迤为中夏口。是江津戍在上,豫章口在下,夏水口又在下。”“中夏首在江津、豫章口之东,在江浦(公安)右迤。”根据这些文献,“夏首”的地理位置明显是指“九穴十三口”之一,荆江北岸最大的穴口,古称“鹤穴口”的江陵县郝穴镇。   

    东汉应劭在《十三州记》记载:“江别入沔为夏水。原夫夏之为名,始于分江,冬竭夏流,故纳厥称。”这说明夏水之源头称为“夏首”。江陵县郝穴镇有一条重要的河流——内荆河(又名东荆河),河水通长江,古称夏水口,它是沔水、汉水、扬水的发源地之一。夏天洪水猛涨,洪水从长江口“夏首”涌入后,正如《水经注》卷二十八说:“东人华容县,有灵溪水,西通赤湖水口,………水东入离湖”。(离湖的残留湖仍然存在,如江陵四湖地区的白鹭湖等)河流经“沔水”直通夏口(即今天的汉口)再流入长江。战国时,屈子就是沿着这条河流(现名内荆河)“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到达“夏首”(郝穴镇),在这里渡过长江,“西浮”去南楚(湖南)。

    三、“西浮”,道出了“夏首”的地理位置
    “过夏首而西浮兮”正好点明了长江这段水道郝穴的地理位置。《水经注》记载:“江浦右迤,南派屈西,极水曲之势,世谓之‘江曲’者也”。长江过沙市后,河道转了个大湾,n西北向东南方向流去,古谓之“江曲”。郝穴镇的地理位置正好处在“江曲”之“东”,江对岸是“西”。屈子在郝穴过长江后,“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离开长江(下江),进入“洞庭水系”(上洞庭),坐船行于沅水、澧水、湘水之间,取近路直达南楚“涔阳极浦”(今湖南安乡一带),寄住“辰阳枉渚”(今湖南常德、汉寿一带)。所以屈子说“过夏首而西浮兮”。

    四、郝穴的历史遗址和民俗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两千多年过去了,山川地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荆江上最大的分江口——夏首因泥沙的淤积,渐成陆地,适合人类居住、劳作,渐渐形成了村落、城镇。公元345 -356年,东晋开始筑堤控制洪水泛滥,但“夏首”——东荆河口仍然流淌。

    因“冬竭夏流”夏水口水落后又呈现很多湿地和沙洲,鹤与水鸟多聚集于此,故有鹤渚之名,因穴口巨大,又名鹤穴口。“鹤穴”名称由来都倾向于晋代羊祜命名说。南宋地理书《方舆揽胜》记载:“羊祜镇荆时,江陵多鹤,常取之教舞,以娱宾客,后遂名其地日鹤穴,故今鹤穴有羊子庙。”因有这段文字,当地人又以鹤为吉祥物,故以鹤渚、鹤穴命地名,古“夏首”也就慢慢在人们心目中淡出。公元1549年即明嘉靖二十八年,荆江最大的穴口——郝穴东荆河口被封堵,地名也因当地的地理、地貌而改变。取而代之的有鹤渚、鹤穴、郝穴等。地名无论怎么变化,但这些地名都带有“夏首”的历史痕迹。

    古夏水口又称沧浪。南北朝时期的刘澄之认为屈原的《渔父》所记的沧浪之歌就在夏水,他在《永初山川记》中说:“夏水,古文以为沧浪,渔父所歌也。”这说明古代江陵东部水乡泽国正是屈子当年行吟之地。屈原《渔父》中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正是描写夏水口涨水时水浑、落水后水清的沼泽地貌。因屈子曾在这里活动,故当地居民修建了祠堂以之纪念。据《荆州府志》记载:“雍正八年,郝穴三里司堤溃……”,这里所谓的“三里司”,实为“三闾祠”之误,说明在清代以前就有屈原祠。可以推断“三闾祠”至迟在明朝都还存在。

    郝穴镇自古就有隆重过“端阳”纪念屈原的传统。每逢端午节,当地居民过得很有讲究,比如内荆河里丢粽子、吃包子、儿童脸上涂雄黄、家家门前摆菖莆都很虔诚、庄重。更隆重的是,内荆河每年一度的龙船比赛,盛况空前,周围十里八乡百姓都有“赶端午,看龙舟”的习俗,有的乡、镇还派出自己的龙船队参加比赛。划龙船、喊号子带有典型的楚腔,热闹非凡。这些活动都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已成为当地的民风民俗。只是近年三十多年来,因内荆河污染严重,龙舟比赛才被迫停办。(江陵县民政局地名普查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