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查看: 2689|回复: 0

[文化寻踪] 江陵文化寻踪:秦家场的变迁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1-10-13 16:10
  • 签到天数: 405 天

    [LV.9]大名鼎鼎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社区币

    小编

    Rank: 8Rank: 8

    积分
    228658
    发表于 2017-6-27 09: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QQ截图20170627090640.jpg
    位于江陵县东陲的秦市乡有一座古老的小集镇——秦家场。她东与监利县程集镇的小集市姚家集毗邻,西与江陵县普济镇的普济观相通,南眺石首的横沟市,北望江陵的沙岗镇。这里交通便利,荆洪公路横贯东西,秦黄公路延伸向南。清澈流缓的西干渠蜿蜒东逝。虽无史志记载,古今远近却闻名遐迩。

    据小镇附近诸多姓氏族谱中记载,一千多年前,这里是长江古道南移后遗留下的荒滩,泽国沼乡,游鱼之家,鸟兽们的天堂。

    斗转星移,至宋末元初,改朝换代,普天兵荒马乱,从江西南昌府陆平县凤凰村携眷驾舟躲难的秦济坚(内阁大学士)、李海和傅广在此搭棚栖身,渔猎、垦荒。

    随后,各地难民陆续迁来,人口逐渐增多。秦济坚善于经商,便在一个名为黑水坑的旁边搭草棚开了个小店。尔后,湖南、安徽、江苏一带的难民又纷纷落籍于此地,并相继有了树枝茅草搭就的铁铺、篾铺、茶馆、木工作坊等,形成了一条近百米长的茅草街。

    由于当时的人们习惯于把集市称为“场”,把上街买卖货物称为“赶场”,这里是秦济坚率先在此开店经商,因此,人们便把这百米左右长的茅草棚街称为“秦家场”。于是,古今远近闻名的秦家场就这样诞生了。

    秦家场,在宋末元初的兵荒马乱中诞生,也在元末明初的战乱中发展。明朝初期,湖南、江苏、安徽和湖北天门、潜江、沔阳等地的人陆续迁入,人们抓住机遇,在惠泽湖中建窑烧砖制瓦,以供修建房屋。

    至明朝中叶,秦氏家族的后裔在一次科考中有九人中举,一人中“探花”,一时名声大噪。人财两旺的秦氏家族,领头出资在小街北挖了一条横切东西的小河填房基修房屋,形成了南北大街。

    (这条小河现已淤塞,但形迹还在)至清朝时,秦家场南北主街不断扩延,又从外地采来条石铺成晴雨街面。秦家场,这个在战乱中延生的小镇从此逐渐繁荣起来。

    物换星移,历史的车轮把人们带入到20世纪初。

    南北主街不断扩延,东西两侧又修起了五条小街。在当时,秦家场更是远近闻名了,虽非兵家必争之地,却是商贾云集之处。

    南来北往的大小商贾,或马驮,或车推,或肩挑,将各类货物贩进来,运出去。小镇上或老籍或新侨的近二百户人家一千余口人或开店,或贩运,或手艺作坊……各营其生。

    当时,秦家场这个长不到一千米,宽不过二百米的古老小镇上就有粮店三家,花行(购销棉花)二家,槽坊(酿酒厂)四家,酒店三十多家,茶馆十多家,中药铺二家,布匹店六家,杂货店四十多家,肉案六家,榨坊二家,鱼行三家、铁铺四家、鞭炮制作厂一家,牛马交易行二家,牲猪交易行二家、木工作坊十多家、还有雕工,小杂货铺,金银加工铺,铜器铺,粗货店篾铺、裁缝铺……行人熙熙攘攘,客商络绎不绝,日夜酒楼飘香,茶馆座无虚席,旅社时无空床,夜夜灯火通明,有不夜街之美称。

    抗日战争战争时期,秦家场和其它地方一样,遭受到日寇铁蹄的践踏,虽然没有日寇驻兵,但经常受驻在监利县程集镇、新观的日本鬼子兵的抢劫和烧杀。

    1944年春夏之际,秦家场先后五次遭难,全镇上几乎所有店铺都被抢劫一空,街北的两条小街的房子全被烧毁,不少妇女被遭受躏辱,打死打伤十多人,加上本地张与国及手下一帮土匪时常拦路抢劫,丢字喊款,秦家场从此客商少至,街道上的店铺几乎全部关闭,人员十有八九外逃避难,热闹繁荣的秦家场从此元气大伤,走向衰落。

    全国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人民致力恢复生产,恢复市场经营秩序,外逃人员纷纷回家,重振家业,秦家场又慢慢复苏,至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实行公私合营,继而禁止私人经商,秦家场成立了供销社,各种物资实行统购统销。当时,虽然南大街设有食品站、粮站和一个经销店,北大街设有百货、疋头、粗货店、饮食店(还有两家茶馆没有被取消),但往日的热闹景象却不复存在了。

    岁月峥嵘日悠悠,星移斗转几度秋。20世纪80年代,历史的巨轮将秦家场这座古老的集镇和她的人们带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改革开放像春风吹醒了这座沉睡了几十年的小镇,像喜雨滋润着古老小镇上的人民的心田。

    1987年秋,建立了新乡——秦市乡,勤劳、质朴的秦市人在乡党委和乡政府的领导下,奋发图强,重振古镇风貌,古老的小镇重新焕发出她的勃勃生机。

    1988年,按照乡政府规划,街道南延至西干渠南岸,在短暂的几年中,兴建了学校、集市场、菜场、水厂、购物超市……荆洪公路、秦黄公路两侧楼户鳞次栉比,广告牌、生意招牌如锦生花,碧水缓流的西干渠将古镇和新街分为两段,一座坚固的大桥又像纽带一样把她们连成一体。

    三百多户近二千人口的老籍新侨的纯朴、守信的秦家场人,倚仗着改革开放盛世之天势,公路四通八达之地利,在党的指引下,万众齐心奔小康之人和。在这里靠勤劳、凭诚信,或开店营商,或驾车贩运,或手艺作坊……把个秦家场闹腾得热热闹闹,各项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日子过得和和美美,有滋有味。

    而今的秦家场,老镇——古色古香,风韵犹存,新街——新格局新气派。她像一条昂首腾飞的金龙,出淤藻而临惠泽(淤藻,指老街北面的淤藻湖;惠泽,指新街南端的“背时湖”,古称惠泽湖),踏五潭而登十台,居荆楚而瞰神州,和秦家场人一道,以她崭新的风貌迎接着更加美好的明天。


    来源:江陵县档案史志信息网
    作者:齐红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