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查看: 1877|回复: 0

[业主交流] 别让邻居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1-10-13 16:10
  • 签到天数: 405 天

    [LV.9]大名鼎鼎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社区币

    小编

    Rank: 8Rank: 8

    积分
    229526
    发表于 2014-4-25 09:5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七成居民希望睦邻互助 会主动求助的却仅有一成

    1.jpg


    图为:吴女士向刘婆婆表达谢意


        几天前,家住江岸区德才里的吴女士提着一只装满土鸡蛋的纸箱,送给了楼上的邻居刘婆婆,以感谢她在年迈姑妈忘带钥匙外出期间的细心照顾。平日里,这位热心的婆婆还时常提醒他们注意关好门窗,见面也是笑意盈盈,让吴女士心存感激。

        记者采访发现,当天吴太婆进不了门,独自在街头转悠了很久,但她并没有想到向邻居求助。不过,附近的街坊纷纷对记者表示,要是他们了解情况,一定都会乐意帮助吴太婆。

        遇到困难时,你会不会向邻居求助?现今的邻里关系有多远?本报记者日前在街头进行了随机调查采访,过半受访者认为,只要邻居求助,自己肯定会提供帮助,但实际上,表示遇到困难会主动向邻居求助的市民却只有11%。

        【邻里故事】
        外出太婆忘带钥匙急得满街转
        有邻居端来板凳买来点心 有的表示“可以敲开我家门”

        50个码得整整齐齐的土鸡蛋,是吴女士从红安老家精心挑选的一份特殊礼物。几天前,她将姑妈吴太婆送回老家,回城前特意收集了亲戚家中最新鲜的土鸡蛋,放进一只装满稻谷壳的纸箱带回了武汉。

        “这都是自家养的土鸡下的蛋,是份心意”,这箱鸡蛋是她为热心邻居刘婆婆准备的,以感谢前不久刘婆婆对姑妈的照顾。
        吴女士与丈夫樊先生住在江岸区德才里,在汉口球场街开了一家建材店。去年冬天,吴女士的姑妈、76岁的吴太婆生了一场病,因其膝下并无子女,吴女士便将姑妈从老家接来武汉看病、照顾。由于吴太婆有轻微的老年痴呆症,她与丈夫中午就会回家一趟为姑妈送饭,时不时还会打电话回家问问情况。

        今年2月的一天,吴太婆独自外出,却忘记了带钥匙。在发现进不了家门后,太婆来到大街上,满街央人帮她开锁,路人不明就里纷纷避开。家住吴女士楼上的刘婆婆那时正巧路过,急忙上前询问。吴太婆一边讲,一边比划,原来,她下楼买东西,却忘了拿钥匙,被关在家门外。刘婆婆想到马上打电话给吴女士,但吴太婆却无法记全侄女的电话号码。

        刘婆婆一路小跑,赶到社区警务室询问,但工作人员发现未登记吴女士的信息。看着吴太婆茫然无措地坐在楼下,刘婆婆担心她走失,便端来小凳,扶着太婆坐下,与她聊起天来。吴太婆喊“饿了”,刘婆婆就买来面包让她吃。等了两个多小时后,吴女士夫妇终于回家了。

        吴女士说,那天下午,她给家中打过几次电话,却没人接,由于担心姑妈,立刻与丈夫赶回家里。当看到楼上的刘婆婆带着姑妈坐在门口,那颗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

        吴女士记得,他们2008年刚搬来时,刘婆婆便提醒他们,关好门窗,小心小偷,“当时觉得这个婆婆人蛮好”。平日里很少和邻居打招呼的他们,遇到刘婆婆也常常回以笑脸。那天后,刘婆婆提出,吴女士夫妇俩将号码留给她,“要是以后看到太婆怎么了,好尽快通知你们”。如今,吴女士的电话号码还记在刘婆婆家的挂历上。

        而记者采访时,吴太婆的隔壁邻居周爹爹也表示,太婆当时其实不用那么无助,要是敲开了他家的门,他也一定会留她在家等回亲人。

        病重孤寡老人临终担心身后事
        与街坊邻居交往甚少 害怕去世后无人知晓

        袁永瑄老人去世时69岁,是位独居老人。今年清明节前两周,老人走了,最后一次去医院抢救前,老人找到社区书记胡黎华。胡黎华有几分心酸:“他悄悄跟我说,怕一个人死在屋里,没人管。”
        袁永瑄的妻子早年与他离婚后嫁到台湾,他们的独生子也因车祸去世,他便开始了独自一人的生活。大约5年前,老人离开了原籍地,来到花楼社区中央荣御一期租住。因为患有哮喘病,不常出门活动,加上一期新房租户也多,这位老人在新社区几乎没有熟人。
        今年春节过后,社区群干对辖区老人定期上门问候时,发现老人身体状况急转直下,送去医院,诊断为严重的慢阻肺。紧接着,老人的病情恶化,他开始出现全身水肿的并发症,因为躺下后呼吸不畅,只能终日裹着被子在沙发上坐着。
        老人就是在这个时候对胡黎华说,担心一个人死在家里了,他说曾经看过这样的新闻,说是有独居老人死在家里许多天后才被人发现。胡黎华说,当时听到老人说这些,心里蛮酸,安慰说:“这年头癌症都能治,这点小病算什么。”
        老人很少与邻居交往,更不要说遇到困难求助,他自己是租户,总觉得融入不了这个街坊圈子。他家客厅最显眼的位置,摆着儿子和前妻的照片。“他还是怕孤单”,社区安保队吴明健队长说。令人欣慰的是,老人走的时候,社区工作人员一直守在身边。

        【问卷调查】

        遇到困难,你首先会想到谁?你希望邻里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记者兵分数路在街头展开了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720份。
        邻里很少交往12%
        根本没有交往12%
        “点头问好”50%

        70%希望睦邻互助
        11%主动寻求帮助

        40%受访者只和3户以下的邻居打过招呼

        逾七成受访者邻里交往止步于点头问好

        调查中,表示和邻居很少交往和根本没有交往的市民,分别占12%。选择“点头问好”作为交往方式的则高达50%。这意味着,74%的邻居关系止步于“点头之交”。这些人不乏在小区住了十多年甚至数十年的老居民。
        而有去邻居家串门经历的居民占19%,更进一步能帮忙照看家的只有6%。选择“其他”交往方式的有约1%,其中有人注明了通过网络与邻居交往。
        江小姐在武昌水陆街居住了13年,经历了她的整个高中到大学,再到工作、结婚阶段,但是到现在为止,她都和邻居不太熟。在楼道里,遇见了和善的面孔便乖巧地笑一下,若是对方没有想打招呼,她也就低头走过了。
        像江小姐这样与邻居不远不近的相处态度,代表了大多数人。在另一个选项中,认为自己的邻里关系“一般”的占到65%,只有27%的受访者认为邻里关系“融洽”,还有8%表示邻里关系“不好”。近四成受访者,只和3户以下的邻居打过招呼。

        七成人希望睦邻互助 但仅一成愿向邻居求助

        调查中,对于“您希望的邻里关系是什么”的问题,70%的居民都希望邻里之间应该保持联系,平时营造和睦相处、互帮互助的氛围。但实际上,在回答“遇到困难时,您是否会向邻居请求帮忙”的问题时,只有11%的受访者选择了会主动向邻居求助。
        武昌和安街的尹先生在小区居住了近10年。前不久,尹先生发现家中的天花板上有水迹,怀疑楼上漏水,但他并未找邻居,而是直接找到居委会。记者调查发现,在遇到困难后,大部分居民宁愿选择找物业、居委会等,“曲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也不愿直接走进邻居家中。
        那么,对于“邻居们的求助,您是什么态度”,过半受访者称,只要邻居求助,自己肯定会提供帮助。

        【记者走访】
        老社区居民亲如家人 新社区邻居鲜有交流

        老旧小区 上下住户基本相熟

        左桂芳女士在华中社区住了大半辈子,左邻右舍熟得跟自家人似的。她家的备用钥匙就常年放在对门汪女士家。“我家的门总是会自己关,干脆就放把钥匙在隔壁,方便又省心。”左桂芳所在的华中社区是个地道的老社区,所有楼栋建于1996年以前,“住了这么多年,对方什么性格,什么品行,还不了解?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辖区贯中里更是有80多年历史,里面不少住户打小就认识,天气好的时候,老人都聚在小巷子里晒太阳,摘菜、打毛衣、聊天,小朋友则可以在巷子里奔跑玩耍,不用担心会走丢,一条巷子的老人都是他们的爷爷奶奶。

        新型小区 大小事情都找物业

        4年前,黄女士从积玉桥搬到水岸星城,由于忙于工作,她与邻居基本上没有交流。自家楼上的住户,是黄女士唯一能叫得出名字的邻居。
        去年下半年,楼上住户敲开了黄女士的家门,想查看自家的弯管是否堵塞。两人自此互相结识,但交流也并不多。
        黄女士说,小区有正规的物业,生活中的大小事情,基本上可以找物业协调解决,认不认识邻居,对生活没有什么影响。

        搬家19年 想起的还是老邻居

        陈女士的家住汉阳北城巷,1995年因房屋拆迁还建至此。居住19年,年过六旬的陈女士也只跟一家邻居较为熟识,而她跟这名邻居熟悉的原因,是两家共用一个阳台,陈女士得经过邻居家门口才能回到自己家。
        陈女士很无奈:“搬家之后,邻里之间互相比较提防,彼此碰到点个头就算不错了。”她很怀念小时候的邻里关系,她们那时住在汉阳钟家村一栋五层楼里,大家经济条件不好,恰恰是这样,反而让邻里之间更加团结。在她印象中,每逢谁家有个红白喜事,家家户户必须要捧场。谁家包个饺子、蒸个馒头了,也要给大伙分一分。那时的街坊都是互相搀扶着、帮衬着过日子,感觉跟一家人似的。
        后来房子拆了,陈女士一家搬到北城巷。提到邻里关系,她最先想到的还是老邻居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