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查看: 4249|回复: 1

[文化寻踪] 民间艺术:江陵三鼓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1-10-13 16:10
  • 签到天数: 405 天

    [LV.9]大名鼎鼎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社区币

    小编

    Rank: 8Rank: 8

    积分
    229297
    发表于 2017-6-8 15:3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img (2).jpg
    江陵三鼓,它产生于民间,贴近群众,以其灵活欢快的艺术表演形式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它的表演形式,分座丧鼓和跳丧鼓两种。

    在传承中的改进与发展
    座丧鼓系哀悼亡者的挽歌,源于春秋战国。表演时一人击鼓主唱,众人附合。据史书载,庄子为悼念亡妻,将她生平生、老、病、死编为歌词,用盆当鼓而歌。故流传下来了《鼓盆歌》。打三鼓必须用盆,据传以盆搁鼓就是这一由来。

    三鼓在江陵流传了2000多年,经过无数代艺人的传承与发展。现已成为百姓最常见也较受欢迎的一种娱乐形式。

    50年代,由于当时艺人缺乏,多数地区都是打座丧鼓。具体的演唱方式也很多,一般分“单唱”、“对唱”、“接唱”等几:种。单唱是一个人自己打鼓自己唱。对唱是三个人,一人打鼓两人唱.一问一答,内容均编成歌词。对唱又分为“文对”与“武对”。所为文对是两个人先在一起编好歌词,唱时相互配合。武对是随编随唱,一方漫天过海提问,另一方挖空心思巧答。武对要求演唱者技艺高强,否则输了的要当众向赢家拜师。接唱一般有四五人,有的多达六七人不等,一人唱一会。沙岗、秦市与监利交界一带,还有一种唱法。农村如遇丧事,喜爱唱丧鼓歌者主动至丧家,一人击鼓,方式唱歌爱好者都可参唱,不分先后,鼓音一落,爱好者抢唱,这种唱法叫“野鸡谱”。有时为争先后,经常发生争执甚至打架。

    三鼓本名“丧鼓”。1952年因丧鼓具备了“祝寿、悼亡、孝歌”三项内容,被改名为三鼓,易名主要是为了避讳丧字。其实当时无论在农村和城市普遍用它来吊孝伴灵。

    解放初期,文化生活比较贫乏。一个乡镇才一部电影机,在农村各地巡回放映。群众一年连露天电影也很难看上几场。因此.三鼓就成了一种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文化生活。操办丧事三鼓成了必不可少的节目。因当时道教、佛教的斋事,一律视为“封建迷信”活动被禁止。遇有丧事,歌师傅至丧家点灯设像,伴棺守夜,边跳边唱称为“跳三鼓”。由于三鼓的吃香,爱好者越来越多。能识几个字的人都随身带着手抄本,有空就哼上几句。放牛娃坐在牛背上拿着手抄本唱上几段,真是其乐无穷。节假空闲之时,人们聚集一起,由会唱三鼓歌者唱歌本,已成为农村中一种最好的休闲消遣的娱乐。

    60年代,三鼓演唱活动达到了鼎盛时期。很快淘汰了“野鸡谱”,座三鼓也被边缘化了,跳三鼓得以全面普及。跳三鼓因手舞足蹈,形式活泼,人们又称之为跳三舞。跳三鼓的表演也很有讲究,如在演唱中为提示对方站位规范:“唱歌师傅告诉我,立站不能离桌角,线耙八字步要走活。”对击鼓者的提示:“打鼓师傅注意打,鼓打三六一十八,莫在鼓上贪玩耍。”60年代末,具有江陵特色的跳三鼓在全县范围内基本统一,这种表演形式持续了十年之久,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80年代初,石首部分艺人流入江陵茶社酒馆演唱卖艺,石首跳三鼓在江陵风行一时。不少观众对石首艺人提出建议,认为江陵调比石首调好听,要求唱江陵调。石首艺人与江陵同行进行了一些交流,本着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原则,双方进行了一些修改互补。我曾有一次在茶馆听石首艺人演唱时,听众要求唱江陵调,一位石首较知名的师傅唱道:江陵与石首都差不多,无非多个嗨、洋、吙。以后石首跳三鼓取了江陵的嗨、洋、吙,使石首跳三鼓又显示了一种新的特色。石首、江陵跳三鼓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中得到统一。这无异把荆楚跳三鼓的表演向前推进了一步。

    timg (1).jpg
    丰富多彩的曲艺形式
    跳三鼓由三人表演,一人击鼓,二人持钹对唱。以唱为主间有插白(衬词)歌舞节奏全由歌师掌握。歌一拍一鼓、舞一拍四鼓,舞师和着鼓点击钹。击钹的方法颇有讲究。一般如端碗,左手食指中指缠绕钹上的红绸带,用拇指控制钹音,拇指与钹分开时击之,声音清脆叫“明击”。拇指顶着下面击之叫“闷击”。每一个唱段五个小节,舞师的步伐也有一定的程式。其中最常见的是一步三颤,称谓“颤步”,另外还有“四大步”、“滚身子”、“吆吔嗬”、“风摆柳”等等。舞蹈动作大都起源于劳动生产,如“扯萝卜”、“倒线耙”。有的动作是模仿飞禽走兽,如“凤凰展翅”。鼓师在后击鼓,两名演员各持一铜钹(方言叫镲子)以筷击之韵而唱,镲子本是巫师的法器,其发音凄厉刺耳,于寒夜朔风中传递,令人警觉而震悚,所以跳三鼓具有传统意义驱鬼逐邪的功能。

    跳三鼓的歌词十分丰富,在丧家一般以追述亡人生平开题.旁及先贤事状、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它的演唱内容集相声、小曲、民谣、说唱、渔鼓,三鼓棒等民间曲艺精华为一体,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曲艺形式。

    跳三鼓演唱的内容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最常见的是在开场白中,相互奉承、谦让。如“仁兄唱歌好口才,扁口唱出圆歌来”,“高声好似凤凰叫,低声好象夜弹琴”。为了增添趣味性,吸引观众,很快转入相互讽刺挖苦。如“我劝仁兄莫讲款,记得那年天干旱,你肩背一个拱拱钻,只等天黑人家把门关,你围圈屋后钻稀烂”。对唱“小小鱼儿铁打嘴,拱我界坡放我水,扯根茅草穿你腮,把你提到长街卖,看你还拱界不拱界。”这种唱法叫“叮头子”。

    在丧家唱孝歌,都得要唱一个正本,也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在没进入正本前,先唱散歌,散歌内容面也很宽,例如:有“大摆朝”讲述历代皇帝的兴衰过程。这必须是有一定功底的歌师才能完成。再之“散古人““八仙古人配三字经”“女古人”“字歌”“十字歌”诗词等。

    散古人:我劝仁兄莫逞雄,前朝见多好英雄,列举几个劝仁兄。百步穿杨是黄忠,景岗打虎是武松,怀抱长枪赵子龙,九口飞刀苏宝同,项羽自刎乌江中,这是前朝的好英雄,那个英雄在世中。

    八仙古人配三字经:八仙有个汉钟离,纣王无道宠妲妃,文武二王在西岐一,兄让弟位是伯夷,混过召关伍子胥,十二寡妇去征西。姜女为夫送寒衣,董家卖身配仙女,玉不琢来不成器。

    女古人:一支梅花王昭君,粉面桃红白如银,天仙女子下凡尘。汉王选她入官门,毛延寿是奸臣,千里他把番邦惊,闹动两下动刀兵,定要昭君王美人.无奈只得往北行,九天玄女赐衣巾,番王不敢拢她身,白杨桥下行自尽,节孝双全王昭君。

    字歌:竹头天字哈哈笑,门内市字多热闹,口下巾字来作吊,至字旁边作利刀,周公之礼定要到。小月二字作之肖,超度亡者上九宵。

    十字歌:你唱一还你一,初一十一二十一,瓦岗为王是李密。你唱二还你二,初二十二二十二,大闹天宫孙猴儿。你唱三还你三,初三十三二十三,昭君娘娘合北番。你唱四还你四,初四十四二十四,甘罗十二早得志。你唱五还你五,初五十五二十五,令婆住在天波府。你唱六还你六,初六十六二十六,包爷斩了曹国舅。你唱七还你七,初七十七二十七,混过昭关伍子胥。你唱八还你八,初八十八二十八,斩将封神姜子牙。你唱九还你九,初九十九二十九,子胥林中把宝斗。你唱十还你十,初十二十与三十,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诗词:一般都是吃宵夜后谢孝家所用。如:多谢孝家的酒和茶,羊毛笔随手拿,写一首诗谢孝家。诗日:一位仙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正本头主要是民间流传下来的很多手抄本,如《四下河南》、《雪梅吊孝》、《琵琶记》、《三元记》、《怀胎记》、《同窗记》等。现代艺人大都事先编好一个故事。只要记注时间、地点、人名、故事情节,就可以上场临场发挥了。“包袱”和“笑料”是吸引观众的关键,其它都是次要的。

    640 (45).jpg
    从娱乐转为职业化
    江陵三鼓原本为“丧鼓”顾名思义是专为孝家伴亡的。遇到丧事、孝家找到一个较知名的歌手,约得三两人至孝家。一唱就大半夜或整夜。孝家安置一个夜宵,每人一条孝袱一至两包中等香烟,较大方的孝家人平给一条香烟,这就是对艺人的最高报酬。六七十年代,艺人们也非常满足。在那贫困时间还令人羡慕不已。艺人们在歌场中炫耀地唱道:只要能唱几个歌,不愁孝家不接我。又有吃,又有喝,又有白袱子搁脑壳。神(乘)风解凉阴处坐,神仙那有我快活(乐)。

    唱孝歌也是很有讲究的。在唱歌前必须有“开歌场”。(也叫“开歌炉”)歌师傅进孝家,首先点灯设像。然后装香发蜡,手拿纸钱,请来各路神仙及地府各殿各大王,一道伴亡,早升天堂。歌唱多长时间由孝家定,但无论一天多天在唱完后是必须“刹鼓”。刹鼓主要是将请来的神仙及十殿大王送走,对孝家送些吉利话。如“鼓锤一丢,千年不收,鼓锤一甩,千年不来。”谢你屋大好停丧,门大好出丧,千年死一个,万年死一双,代代不死少年郎。”

    1978年改革开放,很多过去被禁活动都活跃起来。道教佛教做法事也成为正当合法活动。打三鼓仍是丧家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一般家庭都是先打三鼓,再接道士和尚做斋事。也许是市场经济的影响,“跳三鼓”这支队伍也逐步转为经营性质,实行有偿服务。其收费标准可能不受什么条文限制,与丧家自行协定,凡来歌师人平一条中等香烟,至于现金四至八百元不等。目前,农村很多“跳三鼓”艺人,放弃农事,专职从事此事业。江陵“跳三鼓”已形成职业化、专业化,仅县城所在地郝穴镇内的专业班子就有十多个。

    继承和保护传统文化,势在必行。

    现在办丧事的形式很多。道士和尚开路送葬,曲艺团唱歌跳舞。腰鼓队、管乐队、七星点子及跳三鼓。但是人们最看不起的是“跳三鼓”。有些人认为跳三鼓算不上艺术,把它与愚昧落后,粗糙低俗联系在一起,他们对跳三鼓缺乏一种文化的认同感。

    然而,据我几十年的观察,在操办丧事活动中,无论哪种艺术形式,跳三鼓的观众面还是位居首位,这无疑证实了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在广大民众心目中的地位。

    其实,跳三鼓是荆楚大地丰厚的文化遗存,是典型的非物资文化遗产。我们还记得,在文化生活还不那么发达的岁月里,是来自最底层的这些民间艺人,他们不歇的脚步,咚咚的鼓声,带给我们多少欢乐与回忆。那些生动而鲜活的语言,时而高亢,时而婉转的音乐,构成了我们家园独有的乡土风情和乡情乡音。

    今天看来,正是这些跳三鼓艺人艰辛的艺术旅程,才记录和传承了古老的楚文化,唤醒了我们历史深处的记忆,它是弥足珍贵的文化活化石。

    针对这种现状,文化主管部门应承担保护与传承的双重任务,要呼吁社会的关注与关怀,理解与支持。跳三鼓传承艺术者也要积极地创新表演形式,让跳三鼓这一古老的艺术门类不至消亡,让它在当代生活体系中具有新的功能。江陵县民政局地名普查办  江陵民间文化选录 袁宗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6

    帖子

    32

    社区币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9
    发表于 2017-6-9 09: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江陵府县誌有记载,丧鼓就是丧鼓,说什么三鼓?连名字都不敢正视的,还谈什么传承?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